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相去四千余里,心却紧紧挨在一起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看点】
光明日报记者 李睿宸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甘越
  澳门学子登上海河游船,欣赏天津城市夜景。资料图片
  “这座城市蕴藏着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很多地标见证了过去,也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天津人的热情好客瞬间消解了我第一次来的陌生感,让我像是回到另一个家”……
  季夏之月,万物繁盛。6月27日,怀揣着憧憬与期待,来自澳门的30名大学生踏上了津门故里的大街小巷,就此拉开了第9期“澳门大学生天津学习交流计划”的序幕。
  体验泥人张、杨柳青年画制作等历久弥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行走在天津博物馆、霍元甲故居等地,触摸城市记忆、感受津门历史文化;在知名教授的讲座上,重温百年党史,交流心中所想……两周的时间里,满满当当、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意犹未尽。
  “课堂上我曾学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这次亲手体验制作泥人,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不断传承的意义。”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王思菁说。
  “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地看到的历史文献与图片,无声地诉说着先辈们在艰苦年代为缔造新中国付出的巨大牺牲与汗水,今日中国的辉煌成就,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晶。”澳门大学学生李晓晴深刻地领悟到,“历史不仅是记忆,更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2015年,第1期“澳门大学生天津学习交流计划”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天津市政协、澳门中联办等单位共同主办,到今天,该计划已走过十载春秋。
  专业研讨、实地考察、文化浸润和党史教育活动……十年来,共有241名澳门学生到访天津,开展9期400余场活动,超500名津澳学子结对交流。
  澳门学子在天津石家大院学习参观。资料图片
  一颗颗青春的种子在渤海湾与濠江畔生根发芽,该计划的持续开展不仅拓宽了澳门学子的历史视野,让其感受内地城市发展与改革成果,同时也点燃了他们赤忱的爱国之心。
  作为首届学员,当年代表澳门旅游大学参与计划的张文意仍对这段旅程念念不忘。如今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张文意始终觉得这段天津之行对其职业生涯有着很大的影响——教会其更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参与第6期计划的学生陈欣仪不无感慨地说:“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势不可挡,我坚信属于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必将实现,澳门也会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变得越来越好。”
  据主办方介绍,经过十年的摸索与沉淀,该计划已逐渐形成“政府主导+高校承办+社会参与”的协同模式,构建起跨领域、跨区域的合作生态,为津澳两地学子搭建起一座沟通之桥,也为津澳合作与“一国两制”实践增添了生动注脚。
  渤海之滨的天津与南海之畔的澳门,同为国际港口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有着相似的城市基因。两地以青年交流为纽带,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愈加深入。如2023年8月,两地成功举办“天津澳门周”活动,同期还开展了大型路展、旅游推介、经贸洽谈、美食推广等活动,在两地掀起热潮。
  “小夏,一定要来澳门玩哦,我们一起去拍好看的照片,我还要请你去吃澳门美食呢。”
  “必须的,早就想去澳门感受一下独特的风土人情了,咱们不见不散!”
  7月9日,在“津澳同心·十年同行”澳门大学生天津学习交流计划十周年总结会暨2025年学习交流结业式上,王思菁与此行结识的新朋友,也是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2022级本科生夏傲东拉钩约定着。
  两人的友谊,正如津澳两座城市间的情缘一样,后劲正足,未来可期!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12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