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从赛场竞技到心灵共振——以体育为媒促进两岸交流交融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海峡聚焦】
  作者:许文鑫(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暑期来临,青少年棒球邀请赛、排球交流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两岸体育交流活动陆续开展,为两岸青少年搭建起切磋提升竞技水平、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的桥梁。
  体育作为兼具生物性、文化性与社会性的特殊媒介,是促进两岸交流交融、消融历史隔阂的重要纽带。从两岸民俗体育的根系相连,到近现代竞技赛场的命运与共,再到新时代全领域交流的深度融合,体育始终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联结,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岸体育赛事如火如荼
  在中华民族体育文明的演进历程中,两岸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早在明清时期,福建、广东等地民众迁台时,将龙舟、武术、舞狮、棋类等民俗体育活动带入台湾,形成一衣带水、习俗相通的文化景观。清康熙《台湾府志》载:“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至清末,台湾民间“狮阵”表演的鼓点节奏、步法套路与福建泉州“刣狮”仪式完全一致,澎湖列岛的龙舟竞渡更从船只形制到祭拜仪轨皆传承自福建沿海。这种基于地缘、血缘的体育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形象化、生活化表达,印证着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共享文化根系的历史事实。
  近代民族危机深化了两岸体育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日据时期,台湾同胞以体育为武器开展“文化抗日”,全岛各武馆、堂、社、祠等更是一马当先、不减反增,中华武术不仅没有没落,反倒涌现出许多杰出武术人才,给予侵略文化以沉重打击。
  改革开放后,体育交流成为两岸破冰的先行领域之一。1987年台湾开放探亲政策后,民间交流迅速兴起,1993年大陆体育代表团赴台参加友谊赛,开启两岸体育交流的新纪元。进入21世纪,交流呈现竞技体育协同、群众体育互动、产业教育融合的多元格局——从奥运会、亚运会的联合征战,到体育产业博览会的资源共享,再到高校间体育人才的联合培养,体育成为两岸社会融合的“毛细血管”。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两岸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如火如荼。“海峡杯”闽台青年足球邀请赛、“妈祖杯”海峡两岸桥牌邀请赛、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交流大赛、海峡两岸(厦门)青少年自行车交流赛等数十个品牌赛事,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品牌项目,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推动两岸体育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民间赛事,以文化为纽带,吸引了大量两岸民众参与,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增进情感交流与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体育之所以能在两岸交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源于其天然的跨界属性——它既是身体的运动,也是情感的共振;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的镜像。从历史走来的体育交流实践,早已证明其在民族认同、文化传播、社会融合等层面的独特效能。这些效能相互交织、层层递进,构成了体育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独特的价值坐标系。
  国际赛场是民族情感的最佳试金石。在祖国大陆支持下,两岸国际赛事合作成为新亮点,台湾地区参与世界运动会、亚洲运动会等国际赛事的渠道更加畅通。2022年杭州亚运会,台湾运动员代表团大规模参赛,两岸健儿共同在龙舟、武术等项目中摘金夺银,引发岛内热烈反响。当两岸运动员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征战奥运,当中国运动员谷爱凌夺冠后两岸媒体同步欢呼,体育胜利激发的民族自豪感突破地域界限,成为最直接的认同纽带。这种情感共振无须说教——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跑出9秒83奇迹,让两岸网友同刷中国速度,以最本真的方式唤醒“我们都是中国人”的集体意识。
  体育是文化根脉的活态传承。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不仅是竞技活动,更是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融合了哲学、伦理、兵学、美学等内容,彰显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理念。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交流大赛中两岸选手一招一式展现出的“天人合一”理念,端午龙舟赛中两岸民众齐喊号子传递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中华文化通过身体记忆实现柔性传播。现代体育则成为文化创新的试验田,台湾街头篮球文化与大陆电竞产业的相互借鉴,形成具有中华文化底色的现代体育景观,无声诉说着两岸文化在交流中的共生共荣。
  2024年7月,第九届海峡两岸(福建)青年英式橄榄球交流赛现场。新华社发
  体育让交流回归本真。一场两岸马拉松赛能汇聚数万跑者共同跨越海峡,一次社区健身活动可让两岸家庭在羽毛球场上畅谈生活……在这些场景中,人们是共享运动快乐的伙伴。疫情防控期间,闽台棒球“云”赛事等“云端运动会”让体育运动通过网络跨越海峡;近年持续举办的海峡两岸全民棒垒球联赛,即便在外部环境波动时仍保持每年举办。这种非政治化交流,为两岸提供了“搁置争议、聚焦共识”的缓冲空间,成为两岸关系稳定的“减震器”与“润滑剂”。
  构建新时代两岸体育交流交融新生态
  2025年1月,台湾青年在河北崇礼体验滑雪。新华社发
  在“两岸一家亲”理念指引下,祖国大陆各部门、各地方积极探索体育交流新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融合发展格局。随着两岸体育交流的不断深入,相关制度与政策也在逐步完善。
  《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等先后出台,明确支持台湾运动员、教练员和专业人士来大陆训练、比赛、工作交流,有力推动两岸体育融合发展和共同进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闽台两地中小学校加强校际交流,开展棒垒球等青少年特色体育项目合作”,显示出新时代体育在构建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各地也结合自身特色出台具体举措。福建依托地缘优势,打造海峡两岸体育嘉年华品牌,涵盖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数十个项目,年均举办赛事活动超百场;重庆连续多年举办“渝台青少年体育(围棋)交流活动”,两岸体育爱好者以赛会友、同场竞技,互相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设立两岸体育交流基地,为台湾体育社团交流合作提供支持。
  在这些政策举措推动下,两岸体育融合已从最初的单向交流迈向深度融合,呈现出三大显著变化:交流主体从精英主导转向全民参与,基层体育社团、民间运动队成为交流主力,普通民众的参与度显著提升;交流内容从赛事对抗转向文化融合,更多融入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元素,突出文化认同的内核;交流目标从增进感情转向共同发展,通过产业合作、人才培养,实现两岸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两岸体育融合,既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从历史走来,两岸体育始终是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鲜活见证;向未来进发,体育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两岸体育交流的民间基础愈发深厚,价值认同愈发清晰,体育之媒在两岸融合中绽放光芒,为携手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12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