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智能驾驶系统让单轨吊机车“听话奔跑”(图2幅) ◎李佩珊 6月3日,平煤神马机械装备集团河南电气公司的200米模拟巷道试验场内,一场关键测试正在紧张进行。总工程师王京涛轻触控制屏,单轨吊机车应声启动,沿着预设轨道平稳激动地对团队成员说:“这套集成‘一键启停、远程监控’功能的单轨吊机车智能驾驶管控系统(简称“智能驾驶系统”),终于通过了全流程验证。” 单轨吊机车作为煤矿井下运输的“主力军”,依靠悬挂在巷道上空的特制工字钢轨道运行,由多组功能吊挂车辆组成车组,通过牵引设备驱动,可实现平巷与斜巷的连续运输。“过去完全依赖人工操作,司机需全程手动调节车速,遇到风门、道岔时更要频繁下车操作。”王京涛回忆道,“井下昏暗潮湿,司机常因视线受阻、反应延迟导致物料碰撞或轨道切换失误。运输效率低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一次现场调研中,他目睹了因人工操作失误引发的运输卡顿,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要是能实现远程无人驾驶该多好! 有了想法就要行动。王京涛与技术人员王旭强、孙迎涛等人迅速组建技术团队,一头扎进单轨吊机车远程驾驶管控系统的研发中。技术分析会上,大家激烈讨论,最终锁定了车辆精确定位和可靠通信这两大难题。“井下环境复杂,信号干扰大,普通定位技术根本行不通!”王旭强皱着眉头说。 为攻克定位难题,团队在模拟巷道地面试验场地铺设UWB(超宽带)基站,在单轨吊机车上安装高精度定位卡和 RFID(射频识别)标识卡。试验初期,定位数据总是飘忽不定,大家日夜守在试验场,反复调整参数。一次深夜调试时,王旭强突然喊道:“有了!把基站角度倾斜15度试试!”经过多次尝试,单轨吊机车终于能在巷道中精准“认路”。 通信关同样棘手。无线信号在井下衰减严重,有线传输又不够灵活。团队尝试了十几种方案,在一次次失败后,终于找到了“无线+有线”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点,实现了视频、语音等数据的稳定传输。 障碍物识别也不容小觑。为让单轨吊机车学会“看路”,团队给它装上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眼睛”。当单轨吊机车靠近道岔,能自动识别开合状态;遇到风门,传感器就像灵敏的触角,自动控制风门开关。 在200米长的模拟巷道里,团队进行了20多次测试。有一次系统突然失控,单轨吊机车直直地撞向巷道壁,现场一片狼藉。但挫折没有打倒他们,反而催生了更严谨的技术迭代 ——通过优化算法逻辑、强化硬件防护,历经3个月的昼夜攻坚,单轨吊机车智能驾驶系统终于完成。 “该系统投用后,操作人员只需在地面监控室轻点鼠标,井下单轨吊机车就能自动完成物料运输。”孙迎涛介绍说,“这不仅彻底改变了‘司机往返奔波’的传统模式,更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为操作失误现象,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为煤矿井下智能化运输提供了全新范本。” 图1:王京涛在地面试验场监控室远程操作单轨吊机车 图2:王京涛(中)和团队成员研制单轨吊机车远程驾驶管控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