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8|回复: 0

[已见刊] 高尚堡创新工作室:“一根筋”死磕技术难题

发表于 昨天 23: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尚堡创新工作室:“一根筋”死磕技术难题(图3幅)
◎杨军 邢荣霞
“高104-5平217重点井应用你们研制的智能油嘴升温装置后,放压周期缩短了6天,开井效率大大提高了,我们再也不用为吞吐井放压周期长而发愁了!”6月8日,在冀东油田公司陆上作业区第三工区,高24中心站站长刘新勇高兴地对高尚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采油工种首席技师李洪禄说。
高尚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现有20名成员,平均年龄38岁,其中包括1名油田技能专家、1名首席技师、3名高级技师和3名技师,是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创新队伍。成立13年来,该工作室先后完成30余项创新成果,其中,“柱塞泵密封填料填加器”“芯式取样阀”“一种新型油嘴的设计”等19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适用于油井低压测试用套补心的设计”“碎料耐久盘根盒”“平衡块快速调节装置”等6项创新成果获得河北省质量控制成果奖和冀东油田职工创新成果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0多万元。2016年,该工作室被任命为唐山市级创新工作室。2022年以来,该工作室被命名为冀东油田“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青年创新工作室”。
智能油嘴升温装置创效310万元
“遇到技术难题,就要拿出‘一根筋’的韧劲,追根究底去完成。”工作室成立之初,李洪禄鼓励成员们说。
在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气体吞吐措施是油井开采的常规手段。但安装在保温套内的油嘴在放压作业时极易结冰堵塞,导致放压周期从7天延长至25天,不仅影响开采效率,更让员工面临高风险作业环境。“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李洪禄说。他带领油田“技术能手”、工作室技术带头人赵蒙等技术骨干深入现场,分析保温套结构,确立“快速加热且适应低温气体环境”的攻关方向。然而,导热介质的选择成为首要难关。团队先后尝试了水、防冻液等常见介质,但这些液体的升温效果均不理想。面对困境,团队扎根现场,系统对比实验不同导热介质的冰点、沸点、比热等关键参数,发现一款导热油可瞬间将环境温度提升至400摄氏度,且冰点与放压时的低温气体相匹配。团队立即采购样品,在现场展开多轮试验后,验证其完全满足油嘴加热升温的技术要求,智能油嘴升温装置研制成功。
该装置由加热器、升温桶、温控器等8个核心部件构成,成本低、可移动且操作便捷。2名员工3分钟即可完成安装调试,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杜绝了油嘴冻堵风险,保障了油井采油时率。“该装置大幅缩短了冻堵油井的放压周期,日均耗电量为7.5千瓦时,年可节约大量电费和材料费用。”赵蒙介绍道。目前,该装置已在陆上作业区推广应用,累计完成580井次作业,实现油嘴冻堵率零记录,累计增油3030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10余万元。
硫化氢收集装置解决敞口取样难题
在石油开采领域,硫化氢是腐蚀性最强的伴生气之一,其浓度的精确测定对研究硫化氢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敞口空桶取气法在油管处取气样时,不仅存在高浓度硫化氢泄漏风险及空气混入干扰数据两大隐患,而且气液混合体直接进入检测仪器易造成传感器损坏,年维修费用高达100万元。
“必须找到更安全的检测方法!”面对这一行业难题,工作室骨干成员赵东波坚定地说。他牵头成立攻关小组,深入研究井口流程、油气物性及工艺特性,锁定“气体稀释”与“液体夹带”两大痛点,决定研发一款兼具精准性与安全性的硫化氢检测装置。在一次技术讨论中,赵东波提议说:“依据重力分离原理,将装置安装在取样阀门上端,顶端设计成Y型结构,一端连接硫化氢检测仪,一端对接收集容器。收集气样时,气体向上流动,夹带的液体因重力自然下落,检测仪与容器形成密闭通道,既能保障检测精准度,又能确保取样过程的安全。”这一构想获得团队一致认可后,大家迅速投入实践:从海量技术文献检索到装置尺寸的精密计算,从现场工况深度分析到装置高度、承压能力及直径的反复调试,历经数月攻坚,终于完成主体装置制作。
然而,收集容器的选择又成了难题。常规取样桶、塑料瓶、铁桶等因材质刚性导致固定困难,且内部非真空环境易使检测气体混入空气,严重影响结果准确性。正当团队陷入困境时,赵东波看到儿童吹气球比赛的视频,心想:气球或许是理想的选择!他立即采购数百个气球展开密集试验。通过反复比较、验证,采用气球作为柔性收集容器成功破解固定难题与气体纯度问题,最终研制出一套制作成本不足100元的Y型阀组气球法硫化氢收集装置。
该装置操作简便,单名员工即可完成井口密闭检测。截至目前,已累计应用1100井次,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30万元。凭借突出表现,该项目一举斩获河北省、唐山市、冀东油田等各级奖项8项,并在“中国石油技能中国行”成果推介会上精彩亮相,与长庆油田、吐哈油田、浙江油田等企业达成推广合作,为石油行业硫化氢检测技术升级注入了创新动能。
“三维策略”打造技能人才矩阵
李洪禄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秉持这一育人理念,工作室构建“师带徒+创新思维+实践赋能”三维培育策略,系统性推进创新人才梯队建设。一是创新“师带徒”模式,加速人才成长。积极推行“师带徒”培养机制,为新员工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及阶段考核标准。导师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示等多样化方式,向徒弟传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同时,设立导师带徒专项奖励,对培养效果显著的师徒给予隆重表彰与实质性物质奖励,充分激发师徒双方的积极性。实施该机制后,新员工平均培训周期缩短20%,专业技能掌握水平平均提升20%,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显著提高。二是搭建多元平台,激发创新思维。通过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举办“理论+实践”培训课程、技术交流、“五小”成果评选等活动,为职工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激发创新潜能。三是聚焦重大项目,锤炼实战能力。鼓励职工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与技术创新项目,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奖励机制。
目前,该工作室共承担公司级项目10项,处级项目21项,生产骨干和技术骨干在线项目中的参与率达到85%,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成员们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逐步形成创新人才矩阵,王蒙、赵东波等16名成员获得集团先进表彰,18名成员获得了技能等级晋升,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1.png
图1:工作室负责人李洪禄(中)与成员们探讨电子流量计的使用方法
2.png
图2:工作室成员们测试硫化氢检测装置的使用效果
3.png
图3:工作室技术带头人赵蒙(左一)给员工们讲述平衡块快速调节装置的工作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