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补连塔煤矿劳模创新培训基地: “智能培训体系”育才560余名(图3幅) ◎刘宁 刘海明 5月23日,笔者走进国能神东煤炭集团补连塔煤矿的劳模创新培训基地,琳琅满目的教学设备呈现在眼前,这是补连塔煤矿培训组和智能运维队工控运维班组的紧密协助下融入了诸多智能化元素的杰作。基地在大力培养全能型人才的道路上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劳模创新培训基地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位班组成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学习习惯。新入职员工基础知识薄弱但学习热情高,系统为其规划从基础理论到简单实操的渐进式学习路径;经验丰富但对新技术接受慢的老员工,重点推送智能化设备升级改造、新安全监测系统等针对性课程,确保培训内容贴合个人需求,提升学习效果。为此,基地做了多方面的建设。 首先是多元化培训资源整合。在线课程平台:开发涵盖煤矿智能化开采、通风、安全监测等多领域的在线课程库。课程形式多样,有专家讲座视频、动画演示、虚拟仿真操作等。员工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终端学习;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借助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创建高度逼真的煤矿井下作业场景。员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智能化设备操作训练,如远程控制采煤机、操作智能通风设备等,既避免实际操作风险,又能获得真实操作体验;移动学习应用:推出便捷的移动学习 APP(应用程序),包含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交流论坛等功能。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还能在论坛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工作经验。 其次是实时互动教学模式。直播授课与答疑:定期组织专家进行直播授课,实时讲解新知识、新技术。设置在线答疑环节,员工随时提问,专家即时解答,增强互动性;智能辅导机器人:引入智能辅导机器人,随时解答员工学习过程中的疑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员工提供准确清晰的答案,并根据问题类型和频率分析学习难点,反馈给培训部门优化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基于线上平台组建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如分析处理智能化设备故障案例,促进成员间交流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是培训效果智能评估。过程性评估:通过学习平台记录员工学习时长、课程完成率、测试成绩等数据,实时跟踪学习进度和效果。对学习不积极或成绩不理想的员工及时提醒和辅导;绩效关联评估:将培训效果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培训成绩优秀且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形成良性循环。 在矿山安全培训创新实践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智能运维队工控班组最新引入的VR实训系统。该系统突破传统“文字+图片+视频”的平面化培训模式,率先部署高空坠落模拟、顶板垮落模拟及车辆伤害模拟三大虚拟现实实训模块,通过多维度感官刺激构建起具象化的安全认知体系。相比传统培训的抽象说教,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更能激发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员工佩戴 VR 设备后,瞬间就能 “穿越” 到事故现场:当VR设备真实复现3米高空失足坠落的失重感时,受训者会本能地做出保护动作;巷道顶板坍塌的轰隆声与迎头砸来的煤块,让“敲帮问顶”的操作规程转化为肌肉记忆;运输车辆盲区事故的视觉冲击及挤压,则将“行车不行人”的铁律深深刻入神经反射系统。 在这里,员工可以穿越时光,在亦真亦幻环境中仔细排查每一处安全隐患,从被动听讲解,变成主动“找问题”。 “在虚拟环境里经历事故,这种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堪称一次触及灵魂的安全教育。”培训组副组长王顺感慨道。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原本抽象的安全知识变得具体可感,能切实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绷紧安全弦。 “开展 VR 安全实训,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守护者。”项目负责人智能运维队刘宁表示,未来基地还将不断创新,拓展更多安全教育培训场景,进一步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依托智能培训体系,劳模创新培训基地成功培养专业人才400余名、全能型人才160余名。先后有16名名青年骨干人才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大赛一级技能大师称号。在2024年全国智能化采煤大赛中,由矿人才队伍组建的参赛团队斩获个人二等奖及集体二等奖佳绩;同时两名青年科技英才研制的成果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图1:培训基地VR实训设备操作 图2:培训基地采煤机培训学习 图3:培训基地连采机实操教学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