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回复: 0

透过孩子的双眼,望见诗意三江源

发表于 昨天 06: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近,在北京对口支援青海玉树15年之际,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再次回到创作的出发地,为当地的孩子们演出。
  当都市的霓虹与高原的星子在剧场穹顶下交相辉映,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完成了一场关于三江源的诗意远行。这部作品以青海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讲述北京男孩夏天在三江源邂逅玉树少年扎西等小伙伴,收获了一段真挚友谊的故事。创作这部以青藏高原为底色的作品,我们希望让振翅飞翔的黑颈鹤,带着雪山的晶莹、草原的辽阔,从三江源飞向都市剧场,书写带着青草气息的诗行。
  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带着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前往青海采风。我们踏上高原,在崎岖的山路跋涉;走进学校,感受孩子们澄澈眼睛里的故事和愿望;走进帐篷,聆听牧人古老的歌谣;反复观看相关纪录片、电影,阅读大量相关文学作品,从新闻和文献中捕捉高原上动人的瞬间……终于,高原上的人物、动物、歌舞,从模糊变得清晰,汇聚成动人的创作形象。
  我们在三江源感受到了浓郁的诗意,要让这份诗意在都市剧场落地生根,就需要打破地理隔膜与文化差异。于是,创作中的儿童视角成为不二选择。剧中北京男孩夏天的眼睛,就是我们引导观众望向三江源的“望远镜”。初到高原时,夏天抗拒酥油茶、畏惧骑马。而当他趴在草甸上数藏地旱獭的睫毛,在星空下听斑头雁的私语,这份从陌生到亲近的蜕变,在舞台的具象化呈现中清晰动人。
  在对三江源的诗意表达中,木偶与歌舞成为灵动的注脚。框架式结构的野牦牛、斑头雁、赤麻鸭木偶,用竹骨纱翼勾勒出高原生灵的轻盈,当演员操控着它们在舞台“奔跑”“翱翔”,传统木偶艺术卸去了厚重的戏袍,化作现代美学的载体。
  无论在青海还是北京的演出中,台下一双双眼睛聚精会神,剧场里不时响起笑声与掌声。我们感受到了观众的热忱,更看见文化对话的可能。当北京小女孩在剧场外哼起《打酥油》的调子,当青海牧民的孩子指着台上的木偶说“那是我们家乡的白唇鹿”,这种跨越地域的情感共振,恰如三江源的水流终将汇入大海,不同地域文化的支流在艺术的河床里汇聚成诗的洪流。
  当剧场的灯光渐暗,我们希望观众带走的不只是一个关于高原的故事,更是一粒种子——它可能是对自然的敬畏,也可能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对雪域高原的向往。
  (作者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导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