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培训之困:“普适性”与“精准性”的平衡及优化
◎华 仔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培训对于职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的长远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培训领域,却存在着一种值得高度关注的结构性矛盾:部分大规模培训因针对性不足导致效果受限,而部分高专业性培训因覆盖面有限难以充分发挥价值。这一现象折射出培训资源配置与职工需求匹配之间的深层问题,需要我们系统分析并优化。
现象解析:培训效能的双重困境
困境一:普适性培训效果受限。所谓“普适性培训效果受限”,主要指大规模普及型培训因受众差异大、内容深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职工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企业组织的全员业务培训,为了兼顾不同岗位需求,课程设计偏向基础理论。这对于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觉得课程内容过于基础,“吃不饱”,根本无法满足他们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的需求;而基层员工则可能因为课程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深入讲解而“消化难”,使之难以真正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同时,在那种大规模的培训课堂上,职工人数众多,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职工的学习情况和疑问,势必影响知识转化效率,致使基层职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难及时得到解答和反馈,以致培训结束后,不少职工还是不知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困境二:精准性培训覆盖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专业性强的专项培训上。这类培训往往因以下原因限制基层职工的参与规模:一是准入门槛较高,需要特定知识储备。对于很多基层职工来说,由于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学习,很难达到参加这类培训的要求。二是优质师资稀缺,难以支撑大规模教学。优质的培训师资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但在实际情况中,这样的师资资源非常有限。他们往往只能为少数职工提供培训服务,导致大部分职工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精准性培训。三是实践环节要求严格,参训人数过多会影响教学质量。精准性培训通常非常注重实践操作,需要为职工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如果参训人数过多,就会导致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影响职工的实践效果。
成因探究:多维因素交织
通过实地调研重庆能源松藻公司等企业,我们发现这一矛盾产生主要源于三个层面,而这些层面都与我们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一是需求分析“粗放化”。部分培训计划制定停留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层面,缺乏对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科学分析。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我们职工的实际需求和岗位特点,只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进行培训安排。有一次调研显示,62%的参训人员认为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匹配度不足。这对于基层职工来说,就意味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却无法学到与工作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是资源配置“两极化”。普适性培训虽获较多资源,但存在“撒胡椒面”现象。企业在资源分配上,往往更倾向于大规模的普适性培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然而,由于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对于基层职工来说,就相当于我们在参加普适性培训时,虽然有很多资源可供使用,但却无法满足我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而精准性培训则因资源集中导致参与机会稀缺,形成“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三是管理机制“单一化”。现有考核多关注参训率等表面指标,对学习效果跟踪不足。企业在对培训进行考核时,往往只注重职工是否参加了培训,而忽略了他们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在一次企业组织的安全生产培训中,企业只对职工的参训率进行了考核,致使培训结束后,多数职工虽然拿到了培训证书,但实际上对安全生产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优化路径:构建分层分类体系
破解这一矛盾需要建立更科学的培训生态系统,这对于我们职工来说,意味着能够获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培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路径一:需求诊断精细化。建立“岗位能力矩阵”,通过技能测评、绩效分析等工具,将培训需求划分为基础普及、专业提升、精英培养三个层级。这样的分层设计能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层级和需要提升的方向。例如,对于新入职的职工,我们处于基础普及层级,培训内容可以侧重于企业的基本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通用技能等方面,帮助我们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工,我们可以处于专业提升层级,培训内容可以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拓展,满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而对于那些表现优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职工,我们可以进入精英培养层级,接受更高级的管理和战略培训,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路径二:资源配置动态化。建立“培训资源池”管理制度,对高价值课程实施“小班化 + 数字化”双轨制。线下工作坊保证深度研讨,线上平台扩大覆盖范围。对于我们职工来说,这种双轨制的培训模式能够让我们既可以参加线下的小班化培训,与老师和其他学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随时随地学习高价值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在一次金融风险管理培训中,有家企业采用了“小班化+数字化”双轨制培训模式。线下小班化培训中,老师可以针对职工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解答和指导,学习效果非常好;线上平台同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教程、案例分析、在线测试等,参训职工可以在课后随时进行复习和巩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路径三:效果评估系统化。构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四维评估体系,将培训效果与岗位晋升、薪酬调整挂钩。这对于参训职工来说,意味着培训成果能够得到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且能够与其职业发展和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例如,在反应层评估中,参训职工可以对培训的内容、方式、师资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不断改进培训质量。在学习层评估中,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检验参训职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行为层评估中,观察参训职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变化,看是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了工作中。在结果层评估中,评估培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如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等。
路径四:交付方式创新化。普适性培训可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集中答疑”的混合模式;精准性培训则应强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实战训练。这种创新的交付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普适性培训中,参训职工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进行学习,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线下集中答疑环节向老师请教,得到及时的解答和指导。在精准性培训中,通过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引导参训职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解决普适性与精准性的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通过体系化设计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分层分类、资源优化、效果导向的新型培训模式,培育“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生态,让每一位职工都能在培训中受益,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