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劳模?这个时代,劳动的意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应该践行怎样的劳动价值观?为寻找这“灵魂三问”的答案,5月12日起,《工人日报》劳模人物版推出“跟着劳模去上班”系列报道。当记者跟随劳模的脚步,推开工厂车间的大门、走进智能制造生产一线、抵达天山脚下的乡村诊所、探访川西北高原的家庭农场……我们在一段又一段沉浸式的劳动之旅中,看到了一群可亲、可敬、可爱的劳动者,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各自的“工位”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为托举时代的重要力量。
身处生产一线,我们看到了智能制造带来的全新变化,为“如何当好工人、成为工匠”的时代之问找到了新的答案。在涂装车间,95后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赵达和机器人做“同事”,用一串串代码把“科幻大片”搬进现实;在焊接车间,焊“花”班长王喜莲和自动焊接机器人成了“工作搭子”,人工智能把她和工友从“赶工焦虑”里“拽”了出来;“机器换人”的风也吹到了大渡河畔的陈锡洪家中,无论是家禽养殖还是农田耕种,总有一款“神器”适合他。劳模们主动拥抱新技术、为传统技能添“智”的实践,恰似一组观察中国“智造”的镜头,刷新着我们对于技术技能的认知,让我们看到学技术、进工厂、当工人的更多可能。
“贴身”围观劳模上班,我们一次次被他们“扛打”的业务能力折服,也从这些令人惊艳的“操作”中找到了通往成功的“密道”。王喜莲在逼仄空间里“汗蒸”作业,以“毫米级”空间感弥补“智造”技术尚未攻克的盲区;吊车司机王加全“炼”成“一钩准、亿瓶稳”的绝技,凭感觉就能“掂”出吨级货物的重心。工作在他们眼中,不止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更多了一种使命和一份热爱。于平凡中非凡,于尽头处超越,于自我挑战中不断攀上新高峰,这是劳模的过人之处,也是普通人走好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
在和劳模热聊的过程中,一股“气血很足”的精气神疯狂滋长,他们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让我们看到了更宽广的精神世界。72岁的陈锡洪把土地看得很重,先后投入数十万元改造农田,别人替他不值,老人心里却揣着土地的“长远账本”;教师刘卓的工作室挂满了听障学生的剪纸作品,自己数以百计的证书却“深藏”于书柜,足见他内心天平的“轻与重”;子承父业的村医李枝贵,36年来始终坚持“就算患者没钱,也会先给看病”。对所从事职业超强的信念感,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加固”。对每个普通人而言,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可遇不可求,日常工作中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才是对抗重复、抵挡枯燥的良药。
劳模们也在用他们的双手“拍打”掉我们身上的“班味”。当劳模在我们的镜头前潸然泪下;当记者被听障学生的“无声世界”戳中,现场“破防”;当采访车两次被落石击中后有惊无险……我们也在收获着难忘的职业体验和工作中的小确幸,激励自己继续奔赴下一个现场。
“跟着劳模去上班”的旅程还在继续,愿更多人能在“小工位”里看见“大天地”,从充满烟火气的劳动故事中获得抵达旷野的勇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