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健身器材“重建”更要“重管” ◎卫红霞 最近,河南一化工企业职工张杰被单位健身中心整得挺窝火,他本盘算着下班后利用企业新购置的跑步机、椭圆机等健身器材开启自己的减肥计划,结果,当他赶到职工健身中心时,却发现大门紧闭,原来健身中心开放时间是8时到20时,而他们科室18时才下班,等他收拾完、吃完晚饭,健身中心早就关门了。他看着崭新的健身器材,很是无奈。 而职工耿栓的经历更是惊险。有一天,他踩上椭圆机刚运动20分钟,只听“咔嗒” 一声脆响,左侧踏板突然“脱缰”滑出,毫无防备的他差点摔个大马趴。事后检查发现,踏板固定螺丝早就松动脱落,这隐患简直是“定时炸弹”。耿栓急忙向工作人员反映,得到的答复却是“等厂家来修”,问题一拖再拖。这一吓,让他彻底对健身器材望而却步,健身计划直接泡汤。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让企业重金打造的健身场所成了摆设。 企业斥资购置健身器材、打造职工健身中心,本意是提升职工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是一项暖心之举。然而,不少企业虽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器材,却因管理缺位陷入“设施闲置”的尴尬境地。深入探究背后原因,暴露出企业在健身设施管理上存在三大短板:一是在职工关怀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轻服务管理的思维误区,将健身设施当作完成“体重管理年”任务的指标,却未建立配套的运营机制;二是责任落实模糊,缺乏专人对接设施维护、开放时间安排等事务,导致问题出现后无法及时处理;三是忽视职工的需求反馈,既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也未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整开放时间、优化管理模式,使得设施与职工需求严重脱节。这些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极大地挫伤了职工的健身积极性,让企业的投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要管好用好健身器材,企业需要从理念到行动进行全面转变。首先,应树立“全周期管理”思维,将设施采购、日常维护、开放服务等环节纳入常态化管理体系,制定清晰明确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其次,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通过小程序实现健身房预约、器材报修、开放时间查询等功能,既提升管理效率,又方便职工使用;同时,定期开展设施使用满意度调查,根据职工反馈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此外,还可以组织健身打卡、团体课程等活动,激发职工使用设施的热情,让健身中心真正成为职工释放压力、增强体魄的“能量站”。 健身器材管得好不好,折射出企业对职工健康的重视程度与管理智慧。只有将“建起来” 的热情转化为“管起来”的决心和“管到位”的韧劲,从细节处着手优化服务,才能让这些承载着健康愿景的器材物尽其用,真正为职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