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回复: 0

谁来驱散充电焦虑背后的责任迷雾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一只充电器在单位充电设施上冒出青烟时,烧掉的或许不只是几十元的设备,更是员工对单位管理温度的信任。皖北某单位7月14日清晨那场充电事故,至今仍让涉事员工心有余悸——7至8点的早间时段,本是开启一天工作的序曲,却因充电设施故障让私人物品化为焦痕。更令人不安的是,四天后的7月18日,当员工试图通过电话向相关部门寻求说法时,得到的却是推诿扯皮的"球赛式"回应,问题如皮球般被踢来踢去,无人认领。
     员工的焦虑从来都不是小题大做。电瓶车充电是基层工作者日常通勤的刚需,设施安全直接关系到人身与财产安全。一个小小的充电器烧坏,背后可能潜藏着线路老化、功率不匹配、维护缺位等一系列安全隐患。此刻员工追问的,不仅是一个充电器的赔偿,更是对"工作场所是否安全"的基本确认,对"合理诉求能否被正视"的朴素期待。
       然而,相关部门的回应却透着令人心寒的敷衍。"来回打球赛"的背后,是责任意识的集体缺位。或许在某些管理者眼中,这只是一桩"不值一提"的小事,却忘了"小事"里藏着大民生。员工利益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体现在能否安全充电、诉求能否被倾听、问题能否被解决的具体细节中。当管理者对具体问题避之不及,实则是在透支单位与员工之间的信任纽带。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踢皮球"式的治理惯性,可能埋下更大的安全隐患。今日烧坏的是充电器,明日若因线路问题引发更严重的安全事故,谁来担责?安全生产的红线,从来都是从正视每一个"小问题"开始筑牢的。对安全隐患的漠视,对员工诉求的冷处理,本质上是对管理责任的懈怠。
       驱散员工的充电焦虑,其实并不复杂。一句真诚的回应,一次及时的设施排查,一份明确的责任清单,就能让焦虑转化为安心。但愿这场因充电器引发的风波,能成为唤醒责任意识的契机——别让员工在为单位付出的同时,还要为基本的安全保障忧心忡忡。毕竟,一个真正有温度的单位,从不会让员工的合理诉求在推诿中冷却。(王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