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回复: 0

广东省台山市:探索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张丽 于 2025-7-21 15:54 编辑

近年来,广东省台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侨乡文化底蕴与红色资源禀赋,构建“红色基因铸魂+非遗活态传承+家社协同共育”联动机制,以思想引领强基固本、以文化浸润启智润心、以全域协同凝聚合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侨乡热土上焕发时代光彩,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厚植精神根基。

红色基因铸魂,筑牢“思想引领”之基

红色活动,奏响爱国“奋进曲”。台山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沉浸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送“礼赞新时代,颂歌献给党”等活动进校园,用歌舞艺术点燃思政课堂;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延安精神’小小宣讲员”“开学思政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全方位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积极开展中小学生观影学史活动和“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将《红海行动》《建军大业》等一批优秀的红色影片送进学校和基层,让青少年在光影中感受家国情怀。



校史赋能,深挖红色“精神矿”。台山市充分盘活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百年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打造台山市第一中学红色校史馆、都斛中学红色校史馆等,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其中,台山市第一中学校史馆以“办校之初”“流金岁月”“薪火相传”等三大板块,设置学校红色历史展厅,并紧密结合“爱国爱校·勤教勤学”的校训文化内涵,精心设计“一班一精神谱系”思政活动,构建思政教育新高地,推动红色革命教育走深走实,让红色基因在校园中代代传承。


非遗活态传承,拓展“文化浸润”之域

实践体验,开启非遗“探秘行”。台山文化部门积极发挥刘英翘、李锦桃等非遗传承人模范带头作用,组建“非遗导师团”走进校园,对中小学生开展非遗文化项目培训。其中,组织开展的“台山浮石飘色进校园”“非遗文化齐学习”“你我共传‘打龙船’”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全市11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进行合作交流,通过组建社团、现场展演,深化非遗实践育人活动内涵,推动广东音乐、台山民歌、飘色、排球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让青少年学生亲身感受侨乡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跨界融合,奏响非遗“创新曲”。2006年“台山广东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台山市在“台山广东音乐”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取得显著成效。以“非遗+音乐”,邀请本土颇具代表性的音乐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到中小学校定期传授广东音乐演奏技艺,打造“少儿广东音乐”品牌,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培养了后备力量;以“非遗+体育”,打造“‘跃’动青春,一‘排’即合”少年排球品牌,充分利用体育课、课后服务、大课间等时段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兴趣,让台山青少年形成热爱排球、乐于参加排球活动的风气,为国家、省输送一批批排球人才,推动排球文化传承发展。



家社协同联动,营造“共育生态”之境

家庭引领,播撒家风“文明种”。家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台山市积极探索家庭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以“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为主题,精心组织家训诵读、名母教子故事会、家风故事宣讲等活动,通过弘扬好家庭、好家教,展示名人名家和革命先烈的优良家风,带动形成“家家重视文化传承”氛围,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社区实践,搭建成长“欢乐谷”。台山市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功能,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征集等方式深入了解居民和儿童需求,推出“公益学堂”党群服务项目,坚持“周周都有、月月不断”,开设拓金印、文物修复等文化特色课,受到社区家长和小朋友们的一致“追捧”。党群服务中心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精品课,其中涵盖软笔书法、简笔绘画、诗歌朗诵等兴趣课,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趣”处,搭建起青少年成长“欢乐谷”。

书香浸润,厚植文化“营养土”。台山市深化打造“书香台山全民阅读”品牌,举办“茅奖作品”大家谈、名家引读、图书集市、中华经典诵读写讲等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利用农家书屋组织开展“读好书、过好年”阅读活动,出版《美文中的台山》《台山华侨建筑》《侨乡出色——台山浮石飘色保护传承研究》等图书,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侨乡本土文化。与人民日报社合作共建,举办“金台少年阅读行”走进台山校园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学生阅读兴趣,深刻领悟阅读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共台山市委宣传部  供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