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回复: 0

【助力写作】如何将“五觉”转化成文字?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国昌走笔

如果说电影、话剧等艺术是将文字转化为具象,那么新闻报道则是将具象转化为文字。

这一点正如人民日报甘肃分社记者宋朝军所说:“记者写出鲜活就要善于把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觉)等感受转化为文字,让读者与作者共同拥有沉浸式的体验。”

将这“五觉”转化成文字,是一个有意思、且具有操作性的话题,值得深入探讨一番。

一、实现转化的一篇范文

下面我们结合一篇报道来看看是如何转化的。

这是一篇写治污的报道,标题是《夜访环溪看治污》(人民日报,2013年07月29日第01 版,记者王慧敏)。篇幅不长,但却给人以亲临现场之感。

例句1:

幽幽荷香,阵阵蛙鸣。7月25日傍晚,记者走进浙江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一下子便扑进了荷的怀抱。

点评:“幽幽荷香,阵阵蛙鸣”,短短8个字,写出了记者的嗅觉、听觉。“一下子便扑进了荷的怀抱”这句话,特别是“扑进了”这个词,写出了动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句2:

这个溪流环抱的小山村,家家门前屋后遍植荷,村周围的田里也是荷。菡萏半开,荷叶翠盖,整个村子宛若绿海中的一叶扁舟。

“莲是花中君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荷只有种在清水里才有味道。”小学教师出身的村主任周忠莲,满口“文化味”。在村中漫步,所有溪沟清水淙淙,大街小巷干干净净。留心四周,竟没有发现一片纸屑、一个烟头。

点评:以上两段所写,均是记者在村里的所见所闻。“留心四周,竟没有发现一片纸屑、一个烟头。”看得仔细,写得真切,令人信服。

例句3:

提起这个话头,村头溪畔大樟树几个纳凉的农民来了兴致。“老周,起初可属你反对得凶。”一位花白头发的老汉“将”对面穿白衬衣的中年人。

中年人搔了搔头:“按规划,公用污水处理池就建在我家窗下。当时想,那味道谁受得了?要知道是现在这个样子,欢迎还来不及呢。”

点评:以上写的是人物间的对话,记者听进耳、记在本。尽管现场对话不少,但记者只取其中与治污有关的话语,剪裁得当,恰到好处。

看了以上三例大家能体会到,将具象转化成文字,可以再现当时的细微情景,“让读者与记者共同拥有沉浸式的体验”。

二、实现转化的两个要素

将“五觉”转化成文字,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两条:

1. 深入现场。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觉”是人们与外界打交道时的必然出现的一种感觉。通俗一点说,就是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和接触到的主观感受。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对这“五觉”是很看中的,讲究“眼见为实,耳听为真”。为何那么多老记者采访时坚持到现场去?这是因为到了现场才会有这“五觉”的具体感受。有了这具体感受,才能把“五觉”转化成文字。

以人民日报记者宋朝军为例,他在采写《甘肃灵台县杨安福、俞树梅医生夫妇——扎根山乡守护健康》一文时,他辗转使用多种交通工具,从兰州坐高铁到陕西宝鸡,再从宝鸡坐大巴到灵台县,从灵台县又换乘小车到龙门乡,整整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山路陡峭,十步一弯,百步一沟。行路之难、路程之远,让他和医生夫妇深深共情,也深感他们“回乡做医生”的意义所在。

宋朝军说,走杨安福、俞树梅医生夫妇走过的路,话儿更多、聊得更深入;细节、亮点、感情等都“捕捉”到了。这样写出来实实在在的人物,活灵活现,可触可摸,让读者有亲近感。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似可套用一句:现场看得细,下笔更有神。

2. 文字功夫。

用精准、生动的文字来表现活泼的具象,是一门过硬功夫。要求记者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新闻界一些“大腕”记者、编辑写稿子编稿子之所以叫好,过硬的文字功起了很大作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看看他们的文字是如何精雕细刻的——

凌晨四点多,于海波就起身进了厨房(改为:钻进厨房)。把头天泡好的豆子磨成浆、滤除豆渣、烧起火开始煮豆浆(改成:“磨浆、滤渣,烧火煮起”)。不一会,大铁锅里的豆浆开始翻滚(改为:咕咕翻滚),点卤水、压豆腐,他不停忙活着,灯光透过氤氲的雾气照下来,他额头上的汗珠闪闪发亮。

文中所改的字词,都比原稿更精确、更简洁、更生动。
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田流曾说,文字是记者手里的“武器”,要熟练地使用它们。比如表现眼神,可以用“看了一眼”,也可以用“扫了一眼”,还可以用“瞪了一眼”。具体用哪一个词要依据所写的内容来定,但你首先得了解这些词语。如果你都不知道那还怎么谈上使用呢!

田流老师所说十分在理。有鉴于此,做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过文字关,而要做到这一点,勤于读书,勤于写稿,不断增加自己词汇量,是必走之路。

小结语

将“五觉”转化成文字,是特写、通讯写作的重要环节。把这个环节的“活儿”做细做好,能使稿子生色添辉。年轻记者朋友们,请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