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回复: 0

祛湿健脾过“苦夏” 中医推荐3个调理法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着气温渐高、湿气渐重,很多人开始出现食欲减退、困倦乏力、胸闷懒言、夜寐不宁的症状,民间俗称“苦夏”,中医称其为“疰(zhù)夏”“夏瘟”“暑病”。
在传统医学理论中,暑月之病,多从湿起。夏季阳气旺盛,暑为其主令,南方地区更是多雨潮湿,湿与热相搏,郁蒸于天地之间,遂为“暑湿”之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而上升,耗气伤津;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困遏中焦;暑湿合邪,最易犯人脾胃。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升清,喜燥恶湿。湿邪一旦困脾,则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人便可出现食少、腹胀、乏力、神疲、便溏等,若再兼暑热耗气伤津,就会口干多汗、心烦失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人们饮食、作息常常失调,更使“苦夏”层出不穷,久而复发,形成“逢夏必苦”之势。
尽管暑月难熬,但中医认为,苦夏之发,体质不同,症状也不同。脾虚湿盛者,尤易受暑湿之侵;气虚者更易乏力多汗、精神萎靡;阴虚体质之人,每值酷热便心烦失眠、口干舌燥;心火炽盛者,则多见小便短赤、口舌生疮、尿黄、面赤耳鸣等。因此,“苦夏”患者应先辨清体质,再对症施治,方能安度盛夏,症状较轻者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调理:
清淡饮食,健脾解暑 夏日饮食宜多摄入健脾祛湿之品,如薏仁、扁豆、冬瓜、茯苓、山药等,既可助脾运化,又能利湿除困。适量食用绿豆汤、荷叶粥、莲子羹,有清热解暑之效,但阳虚体质者不宜寒凉太过。忌食肥腻厚味、辛辣煎炸之品,慎食冷饮冰品,以免助湿伤阳,加重脾胃之困。
规律作息,调畅情志 夏日昼长夜短,应顺应自然,晚睡早起,午间适当小憩。《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波动,是顺应夏令、涵养心神的关键。
适当运动,祛湿通阳 暑热难耐,人们活动量随之减少,但不宜久坐,可于清晨或傍晚气温稍低时适度运动,既活动筋骨、畅达气血,又有助于阳气升发、湿气外泄。运动后切忌立刻吹空调、饮冷水,以防毛孔开泄之际外邪乘虚而入。
黎家楼(据《生命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