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回复: 3

【助力写作】写散文最怕“一根筋”,“闲笔”写作法21例

发表于 前天 10: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写散文最怕“一根筋”,“闲笔”写作法21例,让你成为散文写作高手
来源  211写作课堂

散文里的“闲笔”21例

作者:Ashida

    散文里的“偷懒”招儿,闲笔。别以为闲笔是废话,其实是散文的“味精”,放一点,整篇文章就鲜灵了。啥是闲笔?就是那些看着跟主题八竿子打不着的话。写吃饭呢,突然说窗外的云像棉花;讲吵架呢,插一句“桌上的茶杯晃了晃,没倒”;回忆奶奶呢,提一嘴“她纳鞋底的线轴总缠根红头绳”。这些话不直奔主题,却像老胡同里的岔路,走着走着,突然看见墙根开着朵小紫花,心里一暖,这趟路就值了。

    写散文最怕“一根筋”,从头到尾直来直去,跟报菜名似的。闲笔就是让你“拐个弯”,在正事旁边撒点芝麻盐,看着碎,嚼着香。记住,写散文不用端着、直来直去。就像过日子,不用总说“我爱你”,递杯热水、拍个肩膀、看一眼云,这些闲笔里的暖,比啥都实在。你试试,下次写文章时,故意“跑个题”,写点无关紧要的,说不定就成了最动人的地方。

    一、自然闲笔:让风花雪月当“背景音”

    自然里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最适合当闲笔。它们不说话,却能帮你“说”出心里的劲儿,高兴时,阳光都像撒了糖;难过时,连雨滴都砸得人心慌。

    1:写“不请自来的风”

    正写事儿呢,风突然来了:吹乱了桌上的纸,掀动了窗帘角,卷走了刚说的半句话。这风不是瞎来的,是给你的情绪搭梯子。

    别光说“刮风了”,写风的“小动作”。风是斜着吹的还是直着灌的?吹起来的纸是飘远了还是落回脚边?这些小动作藏着你的心思。

    学汪曾祺写风,“风从苇塘里过来,带着点水腥气,吹得人头发乱了,心里却清爽”,风里全是情绪的味儿。

    举例:我跟我爸吵架,正红着脸争呢,一阵风从窗户钻进来,把他刚写的戒烟保证书吹到地上。他弯腰捡,我看见他后脑勺的白头发被风吹得立起来,像一蓬乱草。那瞬间突然吵不下去了,风还在吹,窗帘“哗啦哗啦”响,像在劝架。其实哪是风劝架,是那蓬白头发提醒我:他老了,跟我争不动了。

    2:写“不合时宜的花”

    大冬天墙角冒朵小黄花,暴雨天窗台上的仙人掌开了花,这些“不懂事”的花,最能搅动人的心思。

    别写“这花真奇怪”,写花的“不管不顾”——冬天的小黄花茎秆细得像线,却直挺挺地顶着花瓣;暴雨里的仙人掌花被打歪了,还硬撑着不谢。

    学朱自清写野花,“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花的“不懂事”里全是生机。

    举例:奶奶走的那天,天阴沉沉的,要下雨的样子。我蹲在灵堂门口哭,看见墙根有丛蒲公英,绒毛球被风吹得歪歪扭扭,却还牢牢抓着茎秆。平时奶奶总说“这草碍事”,见了就拔,今天它倒长精神了。雨下来时,蒲公英的绒毛被打湿了,贴在地上,像一群小伞兵落了难。可我知道,等天一晴,它们还会飘起来——就像奶奶说的“日子再难,也得往前挪”。

    3:写“天上的云”走神

    聊天、干活、发呆时,突然抬头看云:云像匹马,跑着跑着变成了棉花;云一动不动,像块脏抹布挂在天上。这走神的瞬间,比正事儿还让人记牢。

    别写“云真好看”,写看云时的“心不在焉”,手里的活儿慢了,说的话停了,眼睛跟着云走,心里想的事也跟着飘。

    学沈从文写云,“天上的云,从东边来,往西边去,像一群赶路的羊,慢慢走,不着急”,看云的闲笔里全是日子的慢。

    举例:我妈包饺子时,总爱在擀皮的间隙抬头看云。今天她擀着擀着,突然说“那云像你爸年轻时戴的帽子”。我抬头看,云确实圆圆的,边缘有点卷。她笑了笑,继续擀皮,擀面杖“咚咚”敲着案板,节奏比刚才慢了半拍。其实她哪是说云像帽子,是想我爸了。他走那年,头上总戴着顶蓝帽子,也是圆圆的。

    4:写“地上的影子”捣乱

    太阳底下,人的影子被拉长、压扁、扭曲,这些变来变去的影子,像藏着另一个自己。

    别写“影子真好玩”,写影子和人的“较劲”。你往前走,影子往后拖;你抬手,影子的手比你抬得高,像在跟你开玩笑。

    学丰子恺写影子,“孩子在太阳底下跑,影子在地上追,孩子停下来,影子也停下来,气呼呼地喘”,影子的闲笔里全是孩子气。

    举例:我陪爷爷在院里晒太阳,他坐着,我站着,俩影子并排躺在地上。爷爷的影子头发稀稀拉拉,我的影子头发乱糟糟。一阵风吹过,树影晃了晃,把爷爷的影子头发吹得更乱了。他用拐杖敲了敲地,说“你看,影子也老了”。其实他是说自己老了,可我觉得,他的影子比我的结实——就像他这辈子,再老也撑着个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28 | 查看全部
  5:写“没头没尾的雨”

    正说要紧事,雨突然下了;刚停嘴,雨又停了。这雨不看时候,却能把人的话泡得软软的。

    别写“雨下得真大”,写雨的“小动作”——雨点打在玻璃上是“啪啪”响,打在树叶上是“沙沙”响;雨停后,蜘蛛网上挂着水珠,一晃一晃的。

    学老舍写雨,“雨下得不大,却挺密,像老天爷撒了把盐,撒在胡同的灰墙上,洇出一片黑”,雨的闲笔里全是市井的潮。

    举例:我跟老同学在茶馆聊天,正说当年谁暗恋谁呢,外面下起了小雨。雨点打在茶馆的塑料棚上,“嗒嗒”响,把她的话打断了。她往窗外看,说“你看那棵石榴树,叶子洗得真绿”。其实她是不好意思了——当年她暗恋的人,就总在石榴树下等她。雨停时,她突然说“那时候真好”,没头没尾的,可我懂,是雨帮她把不好意思说了出来。

    二、物件闲笔:让瓶瓶罐罐当“传话筒”

    家里的旧物件、路边的小东西,看着不起眼,却能帮你“说”那些不好意思说的话。一个掉漆的杯子,可能比“我想你”更让人鼻酸;一把生锈的钥匙,可能比“过去真好”更实在。

    6:写“不干活的老物件”

    收音机早就坏了,还摆在桌上;钢笔不出水了,还插在笔筒里;旧围巾起球了,还挂在门后。这些不干活的物件,是日子的“念想锚”。

    别写“这东西该扔了”,写你对它的“小动作”——偶尔擦擦收音机的灰,把钢笔帽拔下来又盖上,摸围巾上的毛球。

    学汪曾祺写旧砚台,“砚台裂了道缝,早就不能用了,却总摆在桌上,看它的包浆,像看老朋友的脸”,老物件的闲笔里全是岁月的温。

    举例:我爸的书桌上总放着个旧算盘,珠子掉了两颗,用绳子捆着。他早就用计算器了,却每天早上擦一遍算盘,手指在空珠子的地方敲两下,“嗒嗒”响。有回我问他为啥不扔,他说“这算盘算过你上大学的学费”。其实他不是舍不得算盘,是舍不得当年算学费时的日子——白天上班,晚上算,算完了叹口气,又继续算,直到算出个数来。

    7:写“碍事的小东西”

    鞋里的小石子,衣服上的线头,桌上的空酒瓶,这些碍事的玩意儿,总在你不注意时冒出来,提醒你日子没那么顺。

    别写“真烦”,写你跟它们的“较劲”——弯腰倒石子,揪线头揪半天揪不断,把空酒瓶挪了又挪还是碍事。

    学鲁迅写桌角的灰尘,“翻开书,指头上沾了点灰,吹了吹,又沾了点,像日子总有些擦不掉的印子”,小东西的闲笔里全是生活的实。

    举例:我妈织毛衣时,线团总滚到床底下,她就得跪下去够,膝盖磕在地板上“咚”一声。她骂一句“死线团”,捡回来继续织,线团上沾了根头发,她摘下来,缠在手指上绕成个小圈。其实她不是骂线团,是骂自己老了——年轻时线团滚十次,她能一次够着,现在跪下去得扶着墙起来。可那绕头发的小动作,还是跟年轻时一样利索。

    8:写“别人送的不起眼的礼”

    朋友送的钥匙扣,同事给的小书签,亲戚带的歪瓜裂枣,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比贵重礼物更让人记牢,因为带着人情的温度。

    别写“这礼真轻”,写你把它放在哪儿——钥匙扣总挂在最显眼的钥匙上,书签总夹在常看的书里,歪瓜裂枣先挑最丑的吃。

    学冰心写友人送的贝壳,“贝壳不大,也不漂亮,却总放在窗台,下雨时听听里面的潮声,像听朋友说话”,小礼物的闲笔里全是情分的暖。

    举例:我抽屉里有块橡皮,是小学同桌送的,一半黑一半白,像被踩过。她转学那天说“这块橡皮擦得干净”,其实它硬得擦不动。我却总在写作业时摸它,摸到黑的那半,就想起她转学那天,校服裤膝盖上的灰——她跟我告别时摔了一跤,爬起来就跑,没顾上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28 | 查看全部
  9:写“公共场合的固定物件”

    公交站的破椅子,菜市场的旧秤,小区门口的石墩子,这些天天见的东西,像个沉默的老朋友,看着人来人往。

    别写“这东西真旧”,写它和人的“默契”——谁总坐那破椅子,谁用那旧秤时爱多放个小砝码,谁总在石墩子上晒菜干。

    学老舍写茶馆的茶缸,“茶缸沿缺了个口,老主顾都爱用它,说‘这缸子有味道’,其实是用惯了”,公共物件的闲笔里全是市井的熟。

    举例:小区门口的石墩子,被人坐得光溜溜的。张大爷总在上面下棋,棋子往石墩上一磕,“啪”一声;李奶奶总在上面晒鞋垫,说“石墩子晒得热乎,鞋垫干得快”;放学的小孩总踩着它够树枝,石墩子被踩得“咚咚”响。有回石墩子被车撞裂了,张大爷蹲在旁边看了半天,说“以后下棋没地方了”,其实他是说,少了个看着大家过日子的老伙计。

    三、动作闲笔:让举手投足当“潜台词”

    人说话时的小动作,比话本身更实在:摸鼻子可能是撒谎,捏衣角可能是紧张,敲桌子可能是心里有事。这些动作闲笔,是藏在话里的话。

    10:写“说话时的手”

    说话时手总在动:比划、搓手、摸东西,这些手的动作,比嘴更诚实。

    别写“他很紧张”,写手的“忙乱”——想说的话卡壳时,手在桌上乱划;说假话时,手不自觉地摸耳朵;说心里话时,手安安静静放在腿上。

    学朱自清写父亲的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手的动作里全是没说的爱。

    举例:我哥说他在城里过得好,说的时候手一直搓着裤缝,裤缝都被搓得卷起来了。他说“老板总夸我”,手搓得更快了,像在跟谁较劲。我看见他指甲缝里有泥,想起他小时候帮我挖红薯,指甲缝里也全是泥,那时候他手不搓,光笑。其实他不用多说,那搓裤缝的手早就告诉我:他过得不容易,但不想让家里担心。

    11:写“听话时的脚”

    听人说话时,脚总不老实:踮脚、蹭地、换姿势,这些脚的小动作,是心里的“不耐烦”或“舍不得”。

    别写“他不想听了”,写脚的“节奏”——听得入神时,脚一动不动;想走时,脚在地上蹭来蹭去,像在倒计时。

    学沈从文写听故事的人,“脚在火塘边烤着,火星溅到鞋上也不躲,听到要紧处,脚往回收了收,像怕惊着故事里的人”,脚的动作里全是投入的真。

    举例:我跟奶奶说要回城里,她坐在炕沿上听,脚在炕洞里伸着,一动不动,像被火烤僵了。我说“过俩月再来看你”,她的脚突然在炕沿上磕了一下,“咚”一声,像想起了啥。其实她不用说话,那磕一下的脚早就告诉我:她舍不得,但不想拦我。

    12:写“吃饭时的多余动作”

    夹菜时掉了根筷子,喝汤时吹了又吹,扒饭时眼睛盯着窗外,这些吃饭时的小动作,藏着没说的心事。

    别写“他有心事”,写动作的“不合常理”——平时吃饭快的人,今天扒饭像数米粒;不爱吃辣的人,突然夹了一大口辣椒。

    学汪曾祺写吃茶,“茶太烫,吹了吹,又吹了吹,其实早凉了,就是想多坐会儿”,吃饭的闲笔里全是相处的暖。

    举例:我爸生日那天,我给他夹鱼,他夹起来又放下,说“刺多”。其实他最爱吃鱼,尤其是我做的。他端起酒杯,抿了一口,眼睛盯着墙上的老照片——那是我妈在世时拍的,她也爱吃鱼。他放下酒杯,又夹起那块鱼,慢慢挑刺,刺挑得比米粒还细。其实他不是怕刺,是想我妈了,那挑刺的动作,是在跟她说“你看,孩子长大了,会做鱼了”。

    13:写“干活时的走神”

    扫地时突然盯着墙角的蛛网发呆,洗碗时手停在水里不动,缝衣服时针扎到手指才回过神,这些干活时的走神,是心里的老电影在放。

    别写“他在想啥”,写走神后的“慌张”——猛地加快扫地速度,手从水里抽出来时溅了一身水,扎到手指后把针攥得更紧。

    学刘亮程写锄地的人,“锄头举到半空停了停,像想起了啥,又落下去,比刚才深了点,像要把心事埋进土里”,干活的闲笔里全是生活的沉。

    举例:我妈缝被子时,针总在布上戳来戳去,戳着戳着就停了,眼睛盯着被角的补丁——那是我小时候尿床,她补的。她半天没动,直到针从手里滑下去,掉在被子上“咚”一声,才慌忙捡起来,说“老了,手笨了”。其实她不是手笨,是想起了我小时候总在她缝被子时捣乱,抢她的针线,说“我也要缝”。

    14:写“吵架时的停顿”

    吵得正凶时,突然看一眼窗外,或者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这些没头没尾的停顿,是心里的“软”在冒头。

    别写“他吵不下去了”,写停顿里的“细节”——看窗外时,眼神落在一只飞过的鸟上;捡东西时,手在地上摸索了半天,其实东西就在脚边。

    学池莉写夫妻吵架,“吵到一半,她突然去关窗,说‘风大’,关完窗回来,声音小了一半”,吵架的闲笔里全是藏不住的疼。

    举例:我跟媳妇为了“谁洗碗”吵架,正吵到兴头上,她突然弯腰捡起我掉在地上的袜子,说“你看你,袜子总乱扔”。她的语气还是硬的,但我看见她捏袜子的手松了,没刚才攥拳头那么紧。其实她不是真要吵,是累了——白天带孩子,晚上做饭,那捡袜子的动作,是在说“别吵了,过日子哪有不拌嘴的”。

    四、声音闲笔:让声响当“背景乐”

    生活里的声音,比台词更会“说话”:远处的狗叫,邻居的咳嗽,锅里的咕嘟声,这些没头没尾的声响,能把场景泡得软软的,让人心里发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28 | 查看全部
  15:写“不合时宜的叫卖声”

    正难过呢,楼下传来“卖糖葫芦嘞”;刚吵架,窗外飘来“磨剪子嘞”,这些不管不顾的叫卖声,像给严肃的日子开了个小玩笑。

    别写“这声儿真吵”,写声音和你的“互动”——难过时听见叫卖声,突然想笑;吵架时听见磨刀声,气突然消了点。

    学老舍写胡同里的吆喝,“‘喝了蜜的大柿子’——声儿甜得发腻,不管你乐不乐,它就那么飘过来了”,叫卖声的闲笔里全是市井的活。

    举例:我爷走那天,家里人都哭丧着脸,突然听见巷口有人喊“卖豆腐脑嘞——”,声音拖得老长,像根橡皮筋。我爷生前最爱喝豆腐脑,每天早上都要去买。我听见我爸在里屋抽了抽鼻子,说“要是你爷在,准得喊住他”。那叫卖声还在响,像在跟我们说“日子还得过,该吃还得吃”。

    16:写“重复的机械声”

    空调的嗡嗡声,冰箱的制冷声,钟表的滴答声,这些没变化的声音,是日子的“心跳”,听着烦,没了又心慌。

    别写“这声儿真单调”,写声音里的“习惯”——写作业时听着钟表声,突然停了笔,才发现表停了;看电视时听着空调声,突然没了,才觉得屋里静得可怕。

    学汪曾祺写座钟,“钟摆‘滴答滴答’走,走得人心里踏实,哪怕半夜醒了,听见它走,就知道天还没亮透”,机械声的闲笔里全是安稳的味。

    举例:我家那台老挂钟,走起来“咔嚓咔嚓”响,像在啃玉米。我妈总说“吵死了”,却在钟停了的时候,第一时间找修表的来。有回钟坏了三天,我写作业总觉得少了点啥,写两句就抬头看钟,其实知道它停了。后来修好了,“咔嚓”声一响,我妈说“吵死了”,但嘴角翘了翘。其实她不是嫌吵,是那声音在,就觉得日子没跑偏,一步一步往前走呢。

    17:写“突然消失的声音”

    平时总听见的鸟叫,突然没了;楼下小孩的哭声,突然停了;隔壁的麻将声,突然断了,这些声音的“缺席”,比有声音更让人在意。

    别写“真安静”,写你对消失的“反应”——下意识抬头找鸟,趴在窗户上看楼下,侧耳朵听隔壁的动静。

    学史铁生写地坛的寂静,“平时总有的虫鸣,突然没了,才觉出风在吹,树在摇,原来安静不是没声音,是少了熟悉的那声”,声音消失的闲笔里全是习惯的重。

    举例:楼下的王奶奶每天早上都要咳嗽,“咳咳——咳咳——”,像个老风箱。我听了十年,烦得很。那天早上没听见咳嗽声,我刷牙时总觉得不对劲,刷到一半跑到阳台看,看见王奶奶的儿子在楼下搬花,才想起她昨天住院了。阳光挺好,可没了那咳嗽声,楼里像空了一半。其实我不是想听咳嗽,是那声音在,就知道王奶奶还在,日子还跟往常一样。

    18:写“听不懂的声音”

    外语的广播,婴儿的咿呀,动物的叫声,这些听不懂的声音,像团棉花,能把心里的硬疙瘩泡软。

    别写“这声儿真奇怪”,写你听的时候在想啥——听外语广播时,猜里面在说啥开心事;听婴儿咿呀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这样。

    学铁凝写异国的街道,“卖花人在喊,听不懂,却觉得那声儿软乎乎的,像花的香味”,听不懂的声音里全是陌生的暖。

    举例:我加班到半夜,窗外传来个老太太的声音,好像在跟谁说话,说的是方言,一句听不懂,只觉得“絮絮叨叨”的,像我奶奶。我盯着电脑屏幕,突然笑了——我奶奶也总这样,不管我听不听,就絮絮叨叨说她的事。那听不懂的声音还在飘,像一床薄被,轻轻盖在我加班的烦躁上,突然觉得不那么累了。

    五、场景闲笔:让犄角旮旯当“情绪镜”

    生活里的场景,总有那么个不起眼的角落,像面镜子,照出人的心思:墙角的蜘蛛网,楼梯的裂缝,路边的积水,这些地方藏着比主角更动人的戏。

    19:写“被忽略的角落”

    衣柜顶的旧箱子,床底的灰尘团,阳台的废弃花盆,这些没人管的角落,堆着日子的“秘密”。

    别写“这地方真脏”,写角落的“不被打扰”——旧箱子上的灰,多少年没动过;灰尘团里的头发,是谁掉的;花盆里的野草,自己长自己枯。

    学汪曾祺写书房的角落,“堆着些没看完的书,蒙着灰,像一群沉默的朋友,不吵不闹,就在那儿等着”,角落的闲笔里全是时光的沉。

    举例:我家衣柜顶有个木箱,锁早就锈死了,我妈说“里面是你小时候的衣服”。我踩着凳子看,箱子上落着个羽毛球,是我初中时打上去的,十年了,还在那儿。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箱子上的灰看得清清楚楚,像铺了层细沙。其实那箱子里装的不只是衣服,还有我妈没说出口的话:“你看,你就这么长大了,快得我都没反应过来。”

    20:写“公共空间的私人痕迹”

    教室桌子上的刻字,公园长椅上的划痕,公交站牌上的小广告,这些私人留下的印子,让公共空间有了人情味。

    别写“真没素质”,写这些痕迹的“故事感”——刻字歪歪扭扭的,像个急着长大的孩子;划痕深浅不一,像有人在上面磨指甲;小广告被撕了一半,留下点黏糊糊的纸。

    学王安忆写上海的里弄,“墙面上有孩子画的太阳,歪歪扭扭,被雨打花了,却还能看出那点红,像日子里的小欢喜”,私人痕迹的闲笔里全是生活的真。

    举例:小区长椅的靠背上,有人用刀刻了个歪歪扭扭的“心”,里面写着“李”和“张”。我猜是俩年轻人刻的,可能是情侣,也可能是好朋友。下雨时,那“心”被雨水泡得发胀,字更清楚了;出太阳时,阳光照在上面,“心”的影子落在地上,像块小补丁。其实那刻字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说:“我来过,我爱过,我在这儿留下过点啥。”

    21:写“天气后的痕迹”

    雨后的水洼,雪后的脚印,风后的落叶堆,这些天气留下的印子,是大自然的“留言条”。

    别写“天气真好/坏”,写痕迹的“临时感”——水洼里的倒影,一会儿就被风吹乱了;脚印被新雪盖上,慢慢变浅;落叶堆被扫走前,还在地上打了个滚。

    学朱自清写雨后的荷塘,“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想留住点啥,却还是掉下去了,像日子留不住的甜”,天气痕迹的闲笔里全是时光的轻。

    举例:雪停后,我在楼下看见一串小脚印,从单元门一直延伸到垃圾桶,像只小老鼠的。旁边还有个大脚印,跟着小脚印走,走到垃圾桶旁,大脚印停了,小脚印也停了。我猜是妈妈带孩子扔垃圾,孩子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追。太阳出来时,小脚印先化了,大脚印还在,像妈妈站在那儿等孩子。其实雪后的脚印留不久,但那大小脚印的跟从,比啥故事都暖。

    六、其余闲笔写作法

    22:写“食物的多余变化”

    粥熬糊了的焦味,菜放久了的蔫样,水果烂了个小坑,这些食物的小意外,藏着做饭人的心情。

    23:写“路上的小障碍”

    人行道上的砖头,自行车道上的石子,马路牙子的裂缝,这些小障碍让人绕个弯,却看见平时忽略的风景。

    24:写“别人的闲事”

    公交车上俩老人聊菜价,菜市场小贩数零钱,公园里大妈织毛衣,这些与你无关的闲事,像给你的日子开了扇窗。

    25:写“季节的错位物”

    冬天穿短袖的人,夏天盖棉被的猫,春天还没掉的枯叶,这些不合时宜的物,是日子的小调皮。

    26:写“影子的重叠”

    你的影子和树影重叠,和别人的影子并排,和物件的影子交叉,这些重叠的影子,像生活的小拥抱。

    27:写“没用的小知识”

    知道了蒲公英的绒毛能当伞,知道了蜗牛有两万多颗牙齿,这些没用的知识,是日子的小惊喜。

    28:写“回忆里的闲细节”

    想起小时候偷摘的桃是酸的,想起奶奶的拐杖头有个小坑,这些回忆里的闲细节,比大事更让人记牢。

    29:写“文字里的错字”

    作业本上的涂改液,广告牌上的错别字,便签上的歪字,这些不完美的字,比工整的更有温度。

    30:写“宠物的闲事”

    猫追着影子跑,狗对着空气叫,鱼在缸里吐泡泡,这些宠物的闲事,是生活的小确幸。

    31:写“植物的越界”

    墙缝里的草,花盆里的野菜,屋顶上的青苔,这些不守规矩的植物,是日子的小倔强。

    32:写“气味的突然闯入”

    路过面包店闻到的香,楼道里飘来的饭菜味,雨后泥土的腥气,这些突然来的气味,像勾人的钩子。

    33:写“身体的小反应”

    打了个没缘由的喷嚏,突然想吃某样东西,走路时崴了下脚,这些身体的小意外,是生活的小提醒。

    34:写“数字的巧合”

    看见钟表总在11:11,买东西总花掉带6的钱,这些没意义的巧合,是日子的小玩笑。

    35:写“光线的变化”

    早上的阳光斜着照,中午的阳光直射,傍晚的阳光带点红,这些光线的小动作,是时间的画笔。

    36:写“结尾的无关事”

    写完一件事,突然说“窗外的鸟飞走了”“杯子里的水凉了”,这些无关的结尾,像给文章留个小尾巴,让人回味。

    七、仿写建议总纲

    1.学汪曾祺的“淡”:他写闲笔像撒芝麻,不多,却香,比如“炒米里加几粒糖,就像日子里的小甜”。

    2.学老舍的“活”:他写闲笔像胡同里的吆喝,热闹,却不吵,比如“卖柿子的喊得甜,听着就像日子也甜”。

    3.学朱自清的“真”:他写闲笔像白粥里的咸菜,朴素,却入味,比如“父亲的背影,像块石头,压在心里,不重,却挪不开”。

    关键:别学他们的词,学他们“看见啥写啥”的老实,看见风动了窗帘,就写风动了窗帘,别硬说“风在抒情”。

    八、注意事项总纲

    1.闲笔不是“废话”:它得像钩子,勾着主题,比如写吵架时的茶杯,得和吵架的情绪有关——杯没倒,说明气没到顶点。

    2.闲笔要“小”:别写“远处的山”,写“脚边的草”;别写“天下大雨”,写“一滴雨打在鼻尖上”。

    3.闲笔要“真”:没看见的别编,比如没养过猫,别写“猫在舔爪子”,写你见过的“狗在蹭墙根”。

    4.闲笔要“少”:一篇文章别堆太多,像菜里的味精,多了发苦,三五处就够。

    九、举例《钓鱼的日子里》

    我爸退休后迷上了钓鱼,每周都去河边。他不爱说话,钓没钓到鱼都不说,就坐在马扎上,盯着水面。

    我陪他去过一次,他钓他的,我看我的。水面上漂着片柳叶,总在鱼钩旁边打转,像个调皮的孩子。我爸的鱼竿动了动,他没提,说“是小鱼,闹钩”。柳叶还在转,转着转着被风吹走了,我爸突然说“你妈以前也爱捡柳叶,说能泡水喝”。

    那天他没钓到鱼,回家的路上,看见卖糖葫芦的,他停下说“买两串”。我知道他牙不好,不爱吃甜的,可他说“你妈以前爱吃”。

    到家后,他把糖葫芦挂在门把上,没吃,去阳台摆弄他的花。我看见那两串糖葫芦在风里晃,像两个小红灯笼。阳台的仙人掌开花了,黄灿灿的,我爸浇水时,手指在花瓣上碰了碰,像怕碰坏了。

    解析:

    其实他钓鱼不是为了鱼,是想我妈了;买糖葫芦不是想吃,是想让家里有点她喜欢的甜;碰仙人掌花不是闲,是想告诉她“你看,咱家的花又开了”。

    这些话他没说,可那片柳叶、两串糖葫芦、一朵仙人掌花,早就替他说了。这就是闲笔的妙处——日子里的话,不一定非得说出口,让风、让花、让片破叶子捎带脚说出来,更实在,也更让人心里发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