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跳出非黑即白的评判
轧钢车间职工纪鹏从昔日的“全能王”到如今对集体活动的淡然处之,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职工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热情,是否能直接等同于其对集体的荣誉感和个人的进取心?在青工小王的“逃避论”与老职工张师傅的“实干论”之间,或许有着非黑即白的存在。
纪鹏以“班上活儿多”、“回家管孩子”为由拒绝知识竞赛,这类理由在现代职场中具有普遍性。随着社会节奏加快,职工的生活维度早已从单一的“单位人”拓展为“职场人”、“家庭成员”、“社会参与者”等多重角色。轧钢车间的工作强度本就较大,若叠加子女教育、老人照料等家庭责任,个体精力分配必然面临优先级排序。此时对集体活动的“缺席”,更可能是成年人在多重压力下的理性权衡,而非对集体的刻意疏离。
刚入厂时的纪鹏通过联欢会主持、运动会获奖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而当工作技能趋于成熟、家庭责任逐渐加重后,其需求重心可能转向稳定的工作表现与在专业领域深耕。这种转变并非进取心的消退,而是进取心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差异化呈现。
车间管理者往往将集体活动参与度与荣誉感直接挂钩,这种认知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人来说已经不适用了。在企业包办职工从生到死的年代,集体活动是增强凝聚力的主要途径,但其前提是企业掌握职工生活的全部资源。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工与企业的关系逐渐回归契约本质,劳动报酬与职业发展成为连接双方的核心纽带,集体荣誉感的载体也随之多元化。纪鹏“活儿干得没话说“的评价,恰恰说明他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对集体的责任。轧钢车间的核心使命是安全生产、保证质量,纪鹏在本职工作上的精进,本质上是对集体利益最直接的贡献。若将知识竞赛、联欢会等活动视为荣誉的唯一注脚,反而可能窄化了集体荣誉感的内涵。正如老职工张师傅所言,在轧钢机前精益求精的坚守,未必比在竞赛场上的表现缺少价值。
就拿我们车间去年新入企大学生来说,贾还愿同志在平时的活动中就非常积极参加,而张凌奕同志就对这些活动不怎么感兴趣,更专注于生产和创新创效。他们二者的不同选择,恰恰印证了积极参与活动与专注生产创新,不过是用不同方式诠释着对集体的担当和对自我的要求。贾还愿像纽带,让集体的温度看得见、摸得着;张凌奕像基石,让集体的力量稳得住、立得牢。
企业的发展既需要有人站出来“聚人气”,也需要有人沉下去“攒底气”。若用“是否参加活动”来给荣誉感和进取心贴标签,反而会窄化了这两种品质的内涵。毕竟,能让集体更有力量的,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方式;能证明自己在向前走的,也从来不是只有一种路径。
国能神东煤炭皮带机公司—曾俊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