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7|回复: 0

不服暑的生态人:高温下的生态守护战

发表于 昨天 19: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七月流火,骄阳似火。在小南山铁矿的酸水处理站、东山坑的稻田以及马钢矿业的绿化区域,马钢矿业生态修复公司职工顶着持续高温坚守一线岗位,用汗水浇灌绿色希望,在炎炎夏日奏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生态守护乐章。
酸水池边的“热”坚守
上午九时,小南山铁矿酸水处理沉淀池旁,液碱气味刺鼻,热浪裹挟着湿气扑面而来。职工庾晓华俯身检查中和反应池搅拌装置,深蓝工装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脊背,如墨染般深重。
“酸水本就高温,遇上酷暑,整个池区像蒸笼。”庾晓华抹去额头汗珠,声音坚定。为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他和同事们坚持人工取样、实时监测。高温导致药剂反应波动,加药频次和剂量需动态调整,工作强度较平日增加逾三成。
“每一滴水都关系安全,再热也不能松劲。”班长蒋海波的工具包永远装着三样东西:pH 试纸、防暑药和拧干的毛巾。当他第三次顶着热浪来到现场取样时,深宝武蓝工装后背的盐霜已结成硬壳。“这 137.99 万立方米处理水,每一滴都要经得起下游洋河水系的检验。” 他指着监测屏上的-19.85 米水位线说,这个数字背后,是团队在高温天里多付出的370 小时岗位值守。
稻田上空的“银纱”之舞
东山坑60亩稻田绿浪翻涌,一架植保无人机在4米高空平稳飞行,螺旋桨搅动气流,将颗粒尿素均匀播撒,宛如为稻田披上一层细密“银纱”。
50多岁的严长青稳握遥控器,目光紧盯终端屏幕上的绿色作业轨迹。“过去靠人工喷洒,六七人干一天最多20亩,人闷在防护服里,汗流浃背还撒不匀。”技术员陶世根发明的“温差给药法”能让尿素利用率提升20%——趁着早晚稻株气孔张开时作业,避开正午高温导致的蒸发损耗。如今,无人机以10米/秒速度精准作业,60亩稻田一小时完成,尿素利用率提升20%。
无人机掠过之处,白色颗粒如流星坠入绿浪。作业日志上的数字在高温下不断更新:480 公斤稻种发芽率 92%,1 吨尿素精准播撒零浪费,数字化监测让灌溉用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严长青擦了擦镜片上的汗雾,远处的稻穗正在热浪中孕育饱满的颗粒。
绿化战场:为矿山披绿的“赶夜人”
傍晚六点的夕阳依旧灼人,白象山铁矿的香樟树下,丁家明的修枝剪“咔嚓”作响。他手臂上黑白分明的晒痕,像一幅对仗工整的版画,记录着与烈日的持久战。“白天修剪,伤口会被晒得流脓,只能趁早晚凉快些干活。” 他把剪下的枯枝捆成整齐的柴垛,工装口袋里的薄荷糖早已融化成黏糊糊的糖块。​
高温给绿化团队带来了一项艰巨的抗旱重任。凌晨四点半的南山大道和矿区的小道上,洒水车的雾化喷头在路灯下划出彩虹。改装过的设备能把水雾精准送到15米外的树冠和绿化带,洒水车司机金勇握着方向盘的手裹着湿透的毛巾:“这时候浇水,苗木吸收率能提高三成。” 在凹山地质文化公园,职工闻家雄正蹲在花丛中,细心地更换着枯萎的花卉。“高温天气下,花卉存活太难了,我们改用了耐旱花种,虽然没有那么艳丽,但胜在生命力顽强。” 这位从花山留守处转岗而来的中年职工,和他的团队培育的耐旱花种,让矿区夏季花卉的存活率提升了10%。
夜幕降临,路灯渐次亮起,照亮职工们拖着疲惫身影。他们带走一天辛劳,留下的是更清的水、更绿的山、更美的矿区。不服暑的生态人,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着:绿水青山不是喊出来的,是在 40℃的高温里,用每一滴汗水浸润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