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中医康复中心主管护师
牛向鹏
大暑一到,暑气和湿气就像一对调皮的“捣蛋鬼”,总在不经意间让人没胃口、心烦气躁,连肠胃都跟着闹起小脾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中心主管护师牛向鹏介绍,中医养生智慧为我们备好了“顺时养生指南”,从餐桌到作息,跟着做就能舒舒服服和夏天“和平相处”。
餐桌上的“清凉密码” 吃对了浑身轻快
大暑时节的餐桌,得像给身体装了台“智能空调”,既要清走暑热,又不能让寒凉伤了脾胃,还得把难缠的湿气赶跑。
清暑食材是“天然降温贴” 菜市场里刚摘下来的冬瓜,切几块煮水当茶,咕嘟咕嘟喝下去,喉咙里的燥热“嗖”地就退了;荷叶煮粥更是绝配,清香裹着米香,一碗下肚,连呼吸都带着凉意。绿豆汤虽好,但别贪多,绿豆汤性凉,脾胃弱的人可以扔几片生姜、一块陈皮同煮,中和寒性,喝着更安心。
祛湿食材是“身体除湿机” 总觉得身体沉、吃饭像嚼蜡?赤小豆和炒过的薏米(生薏米太寒,炒过才温和)煮成汤,喝起来温乎乎的,湿气仿佛顺着毛孔悄悄溜走;做菜时撒点生姜更妙,它像个小太阳,能把黏在肠胃里的湿浊慢慢“烤干”,胃口自然就回来了。
冰饮是“隐形刺客” 冰西瓜、冰奶茶吃下去有多爽,半夜肚子疼就有多狼狈。把它们换成常温的酸梅汤、薄荷茶,润润地滑过喉咙,暑气消了,肠胃也安稳。
作息跟着太阳走
阳气足了精神好
炎热夏季,白天像被拉长的橡皮筋,太阳早早爬上天,迟迟不肯下山,作息也得跟着“顺时调整”,才能躲开暑热的同时护住阳气。
正午别当“阳光下的奔跑者” 午后两三点的太阳最“泼辣”,尽量待在室内。有事出门一定把帽子、遮阳伞安排上,尤其护住脑袋——中医说“头是诸阳之会”,被晒狠了容易头晕中暑。雨天也别瞎溜达,室内在开空调的同时注意多开窗通风,警惕湿气偷偷钻进关节。
午时小憩是“能量快充” 中午11点到下午1点,阳气旺得像团小火苗,哪怕趴在桌上眯15分钟,也是很好的“能量快充”。但注意在空调房里午休可得盖好肚子,不给寒气“可乘之机”。
夏夜睡觉有“温差秘诀” 睡觉时再热也别让空调对着吹一整夜。老一辈说“夏夜宜温足而凉首”,脚边盖条薄被,脑袋露在透气处,既能挡住湿气偷袭,又能睡得安稳,早上醒来浑身都轻松。
穴位是“随身清凉包”
按一按暑气消
浑身不得劲的时候,试试按按身上的“消暑开关”,比吹空调还解乏。
胳膊肘弯的曲池穴提神醒脑,屈肘时摸到的小凹陷,用手指按下去,酸酸胀胀的感觉漫开来,一两分钟后,头晕、胳膊沉的毛病就减轻了;小腿内侧的阴陵泉是祛湿“猛将”,每天按两三次,每次一分钟,肚子胀、拉肚子这些“湿症”慢慢就不见了;头顶的百会穴更是神奇,觉得脑袋昏沉时揉一揉,像突然推开了一扇窗,清爽劲“呼”地就灌满了整个脑袋。
莫拿运动当“出汗机器”
微微汗出最舒服
大热天懒得动?其实适度活动活动,让汗微微冒出来,反而能把湿气“带”出体外。但千万别在烈日下狂奔,可以利用清晨或傍晚,趁着暑气稍退,去公园散散步、打套太极,微微汗出最舒服。中医说“汗血同源”,大汗淋漓像打开的水龙头,身体里的精气都跟着跑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运动完别直奔冰饮店和洗冷水澡。先拿毛巾擦干汗,喝口温盐水润润喉咙,等心跳平稳了再去洗澡。
□本报记者 陈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