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月15日,薄雾晨曦中,巫溪县菱角镇桐岭村72岁的陈大爷推开老屋木门,走向厢房。那里,几十张蚕匾里,雪白的蚕宝宝正沙沙作响,啃食桑叶。“一年养20多张蚕种,收入六七万元。”陈大爷笑容满面,算得明白,“这比种很多经济作物强,甚至超过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活儿不重,在家门口,心里踏实!” 在重庆乡村,这种“轻模式”养蚕无需重金投入,利用闲置房屋即可增收,成为农民致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破解零散养殖的规模与风险难题,桐岭村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企业负责小蚕共育及全程技术支持,村集体统筹土地流转、销售与分红,让村民无资金、技术、销售之忧,形成共同增收新模式。 近年来,重庆抢抓“东桑西移”机遇,市商务委支持基地强镇、高标准桑园及小蚕共育;市蚕业总站实施“千民蚕农培训计划”,通过官网、公众号提供技术指导。政策与技术加持下,蚕桑产业因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吸引众多农民工返乡。垫江县五洞镇许大哥告别建筑业,返乡承包百亩土地养蚕,一年9批收入约40万元,“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重庆26个区县、6万余农户从事蚕桑产业,桑园稳定在50万亩左右,规模化、智能化推进,形成从育种到织绸的完整产业链,拥有21家市级龙头企业。2025年上半年,全市蚕茧产量0.9万吨,均价约55元/公斤,蚕农收入8.1亿元;全产业链价值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居全国前十,在促进就业与增收中作用显著。 市蚕业总站站长李海波表示,重庆蚕桑产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低投入、高回报的创业选择,如今成为开启新生活与乡村振兴的“金色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