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回复: 0

【助力写作】生发诗意的几种方法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生发诗意的几种方法

作者/左建协(剑石)

写诗,就是要写出诗意。而诗意的来源,主要靠生发。生发诗意的方法很多。本文介绍其中的一类:抓住事物的相似性(关联性)进行生发。

请看诗人邓家恂的《他们用蜗牛的速度爱着》:

两只老蜗牛

一前一后,不紧不慢

爬在牵牛花藤蔓上

彼此温暖着彼此

两个耄耋老人

自行车一样,后轮紧追前轮

走在步行道上

影子搀扶着影子

它们用蜗牛的速度

痴情地爱着

风里雪里,雨里泥里

静等时光变老

诗的第一节写两只老蜗牛在牵牛花的藤蔓上爬,爬的情景是“一前一后,不紧不慢”,“彼此温暖着彼此”。作者抓住两只蜗牛的这一特点,十分自然地类比到两个耄耋老人:像“自行车一样,后轮紧追前轮”,“影子搀扶着影子”。这样,两者就被“蜗牛的速度”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两个老人“用蜗牛的速度爱着”的主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很明显,这首诗的诗意,就是从这个相似点得到的。

但是,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诗歌的写法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利用事物的关联性生发诗意,也要注意很多方面:

1、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为准则。

上边这首诗选材很集中,焦点对得准,写得很精短,但这种手法不是所有这类诗的写法,遇到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比较重大的事件时,需要多写些、写细些,才能更好地揭示生活和社会的本质。如诗人田禾的《草民》(节选):

草民。草一样的人民

比一棵草更卑微更弱小的人民

燕麦草、狗尾草、苜蓿草、三棱草

稗草、稻草、芦苇草、马齿苋草、

鬼针草、伤心草、苦难草

你属于哪一类,哪一株

最接近枯黄的那一株是你么

最倒霉被冰雪压倒 又被牛蹄子

踩进泥泞中的那一株 是你么


草民。草一样无声无息的贫苦的农民

在小小村庄的灯盏下住着

依附于一棵草或一些草

而活着。住草房,穿草鞋,戴草帽

种草、薅草、捆草、挑草

用稻草搓草绳,给猪割草,给牛喂草

给羊圈添草,给床铺铺草

在灶膛里填进去许多 或干或湿的柴草


以上是原诗的三节选二。第一节写了很多种草,用来比喻和揭示农民的卑微地位;第二节写农民“依附于一棵草或一些草”居住和生活的种种表现,用来表现农民艰难的生存现状;由于内容丰富,抒写全面,所以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真实命运,读来令人顿生同情之心。

2、防止简单地机械对接。

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生发诗意,关键是两种事物如何“对接”。有些事物可以直接“对接”,有些事物不能直接“对接”,这时候,就要采取一些“缓冲”手法,以免造成简单粗暴、不合情理和诗意不畅。诗人商震的《假牙》,在这方面就处理得很好:

十年前为啃一块骨头

我的一颗门牙蹦掉了

好多年我也没去补

我有足够的自信

暴露自己的缺陷



后来这个空着的位置

让满口的牙都不舒服

重要的是

许多风

找到了窜进我体内的机会


我终于去补牙了

就是装个假牙

身上有个假东西

总像在真人面前说假话

可朋友们都说很好

我心里清楚

不是假牙好

是假东西站到了好位置

假牙的基本点当然是“假”。一个“假”字,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对很多假事物、假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但安假牙毕竟是身体和生活的必需,跟别的“假”不一样。所以,利用假牙之“假”跟社会性的一些“假”简单对号,既不合实际,也让人不好接受。可喜的是,作者在第三节忽然荡开一笔:“身上有个假东西∕总像在真人面前说假话”,文字有点幽默,实际上是以假牙为基础进行的一种“拉远距离”发挥,使问题的实质远远脱离了假牙的“假”。等到最后落到“不是假牙好∕是假东西站到了好位置”的点题上时,读者更能顿悟出此诗对那些不学无术、“假占真位”等庸才和歹人的尖锐讽刺,并引发对当今社会各种“假”大泛滥的深刻思考。

3、也要努力写出新意。

世间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很多,人们也写了很多诗篇。如果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势必令人生厌。所以,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写诗,也要力求写出新意。

比如藤这种植物,很多人都写过,而著名诗人流沙河早在1957年就在他的《草木篇》中写过一首《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

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棵树……

这首《藤》,揭露了某些小人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如果再写藤,就不能停留在这种层面上。最近看到当今诗人邓漠涛的《藤》,就写出了不同的新意:


山中,一根藤依附着大树

向上攀伸

藤不满足树的高度

又伸向另一棵大树

看上去,是藤把几棵大树

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多少人是这样攀附着

展示了自己的高度和广度

我还看见一根藤

攀附在一棵枯死的大树上

粗壮茂盛的藤遮盖了整棵大树

枯树仿佛又活了过来


如有的人,借助死者的余威

在人间继续横行霸道

此诗虽然也是批判趋炎附势者,但角度和侧重明显不同。前两节借用“藤不满足树的高度∕又伸向另一棵大树”,揭露了“多少人也是这样攀附着∕展示了自己的高度和广度”;后两节依靠“一根藤∕攀附在一棵枯死的大树上∕粗壮茂盛的藤遮盖了整棵大树”,活画出“有的人,借助死者的余威∕在人间继续横行霸道”。


显然,两层意义都更加新颖、更加独特。相比之下,更加难得。


左建协(剑石),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副刊部资深编辑,河北省音乐文学协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