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新民
1924年,鲁迅应西北大学校长傅铜之邀请,到国立西北大学讲学,在西安期间多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并捐献50元讲课费。令人敬佩之余却不免生疑,生长于绍兴、留学日本的鲁迅为何如此喜欢秦腔呢?
近日,通过阅读西北大学王鹏程教授的《鲁迅长安行》,不仅了解了鲁迅在西安看秦腔的经历,而且理解了鲁迅痴爱秦腔的缘故,可谓受益匪浅。
1924年7月16日,鲁迅受邀来到西安易俗社剧场看戏。对于这位文坛巨匠的到来,易俗社拿出了看家好戏《双锦衣》,演出了全本的上半部分。该戏是著名秦腔编剧吕南仲根据《宋史纪事本末》创作而成,并于1920年在西安易俗社剧场首演。剧中秦腔角色齐全,生、旦、净、丑一一亮相。鲁迅先生观后意犹未尽,第二天又来到这里观看了《双锦衣》下半部分。
自此,鲁迅先生便喜欢上了这种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老艺术,并于7月18日第三次来到易俗社,观看了《大孝传》。过足戏瘾的他在当夜的日记里高兴地写下了“月甚朗”,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一周之后的7月26日,在他的学生王捷三陪同下,鲁迅又一次来到了易俗社剧场,观看了《人月圆》。据当时陪同鲁迅一同看戏的学生,也是当时被称为“副刊大王”的孙伏园回忆说:“鲁迅先生过去就喜欢戏剧,有欣赏戏曲的能力,因此对易俗社演出的这些节目很满意。他每次看完演出后,总是给予好评,在西安能有这样一个以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1924年8月3日,也是离开西安的前一天,鲁迅在收到200元讲课费后,本就不富裕的他慷慨拿出50元捐给易俗社,帮助解决易俗社戏曲学校和戏院的经费困难。
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鲁迅五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结下了非同一般的情缘。鲁迅痴爱秦腔,首先是高台教化使之然。鲁迅多年任教、讲学,并在当时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里担任过职务,戏剧本就属于这个部门管辖,因为职务的需要和兴趣,鲁迅对中国戏曲情有独钟。秦腔是中国多种戏曲的鼻祖,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鲁迅来到西安,与“秦风秦韵”的秦腔结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其次,阳刚之美使之然。有人问,为什么他这个南方人对北方的秦腔情有独钟?鲁迅说:“明末李自成闯荡天下是带着米脂的戏班子的,戏班子中有人流落到绍兴,于是就有了绍兴戏,故绍兴戏要比毗邻的嵊县越剧刚硬得多,实是秦腔,是旁支兄弟。”说明鲁迅之所以喜欢秦腔,是觉得秦腔同他故乡的绍兴戏都具有阳刚之美。
再次,慷慨悲壮使之然。鲁迅从小爱看绍兴地方戏。正如《鲁迅长安行》所写:这些戏曲曲调慷慨悲壮,与秦腔风格颇为接近,初步培养了鲁迅在戏曲方面的审美情趣。他不止一次表达过对绍兴戏中“无常”和“女吊”的激赏。秦腔和绍兴戏以及其他声腔在主题的伦理化、人物的脸谱化、唱念的程式化上并无多大区别,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地域因素和人文特点造就的人与人之间精神气质的迥异形成的音乐唱腔和表现题材的不同,即美学风格的差异”。焦循在《花部农谭·序言》中言秦腔“其曲文俚质”“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可谓秦腔特点精准之概括。秦腔淳朴自然、粗犷有力、元气充沛,与绍兴戏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喜欢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人格气质使之然。鲁迅之所以喜欢秦腔,与其人格气质也有莫大关系。或如《鲁迅长安行》指出的: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他赞扬“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的性格刚烈倔强,对于易俗社的秦腔,他看中的不仅是其“编演新戏曲,改造旧社会”的改良觉悟,更是其黄钟大吕般“其词直质”“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的淋漓元气和生命底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