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唐莉田堰
保健与生活订阅 2025年14期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睡眠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24 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指出,我国近三成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超过60%的人群饱受睡眠质量差的困扰。失眠绝非小事,长期忽视可能引发健康隐患。考虑到部分失眠人群因各种原因不便就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如何进行睡眠自我调节。
失眠不仅是“睡不着”,更是“睡不好”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躺下半小时后仍辗转反侧,脑子还在单曲循环白天的事?半夜醒来像打卡,睁眼到天亮?明明睡了8小时,白天仍感疲惫,如同未充电的手机?如果这些情况每周出现3次以上,持续3个月,并伴随白天疲劳、情绪低落、易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可能就是慢性失眠在作祟。
注意:偶尔熬夜或短期睡眠不足不算失眠!如果没有白天不适,可能只是单纯缺觉,不用过度焦虑。真正的失眠需满足“长期性”和“日间不适感”两个核心标准。
失眠危害:身体与心理的双重透支
长期失眠如同一张健康透支卡,其危害远超想象。生理层面:引起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内分泌紊乱,让肥胖、糖尿病患病风险升高;使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心理层面:使情绪调节能力减弱,焦虑、抑郁风险增加;导致认知功能受损,记忆力、判断力下降。社会功能影响: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引发交通事故或工作失误;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增多。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手把手教你“重启睡眠”
这是国际公认的非药物治失眠黄金标准,长期效果比安眠药更好,且无副作用。它的核心是调整错误的睡眠观念,同时训练身体重新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联系。
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纠正错误观念(别让“想太多”偷走睡眠)
误区1:“必须睡够8小时!”
科学真相:睡眠需求因人而异,有些人睡6小时就能精力充沛,强迫自己达标只会更焦虑。
误区2:“睡不着也要躺床上,躺着也算休息!”
科学真相:清醒时长时间卧床,会让大脑误以为“床=失眠”,形成恶性循环。
误区3:“周末补觉能还清睡眠债!”
科学真相:周末补觉像拆东墙补西墙,反而打乱生物钟,加重身体疲劳感。
误区4:“睡前喝酒助眠!”
科学真相:酒精虽能短暂促进入睡,但会抑制深度睡眠,导致频繁夜醒。
误区5:“做梦=没睡好!”
科学真相:做梦是正常睡眠的一个阶段,对整理记忆和处理情绪非常重要。只有频繁做噩梦或梦中惊醒需注意。
第二步:限制躺床时间(让身体“渴望睡眠”)
1.记录1周睡眠日记:每天几点上床?几点睡着?几点醒?总睡眠时间多少?(示例:上床23:00,睡着0:30,醒6:00 → 实际睡眠5.5小时),如条件允许,借助智能手环可提高数据准确性。
2.计算“允许躺床时间”:取最近1周平均实际睡眠时间,加15分钟(比如睡5.5小时,允许躺床5小时45分钟)。固定起床时间(如6:00),倒推上床时间(6:00-5:45=0:15)。
3.严格执行:到点才能上床,如果无困意就起床(去沙发上看会书,困了再回床)。逐步调整:当睡眠效率(睡着时间/躺床时间)gt;90%,可增加15分钟躺床时间。
第三步:建立“床=睡眠”的条件反射
床只用来睡觉:别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工作等;白天不补觉: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傍晚后严禁打盹。
第四步:放松训练(给大脑“关机仪式”)
1.海浪呼吸法(适合入睡困难者):闭上嘴巴,用鼻子吸气4秒(想象海浪缓缓涌来)→ 屏气7秒(海浪达顶峰)→用嘴巴呼气8秒(海浪消失,带走烦躁),如此循环几次。
2.渐进式肌肉放松(适合身体容易紧绷者):从脚趾→小腿→大腿→腹部→手→手臂→肩膀→脸,逐个部位进行“收紧5秒→彻底放松10秒”的练习,释放身体紧张。
3.正念冥想(适合胡思乱想者):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想象思绪像云飘过,不过分纠结。
第五步:调整生活习惯(给睡眠充电)
1.早晨晒太阳:早上暴露于自然光下10~15分钟重置生物钟(尤其适合晚睡者)。
2.卧室像山洞:黑暗、安静,温度控制在18~22℃。
3.咖啡因“宵禁”:下午3点后不碰咖啡、茶、酒。
4.运动要趁早:睡前3小时不要剧烈运动,可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有氧运动。
5.晚餐七分饱:太饱或太饿都会打扰睡眠。
6.放松小仪式:睡前泡脚、听轻音乐,给大脑发送睡眠信号,避免激烈讨论、看恐怖片等。
什么时候需要医生协助?
睡眠是生命的重启键,失眠不是忍一忍就好的小问题,如果长期放任不管,可能会拖垮身体。如果自我调整1个月无效,或失眠的同时伴随严重焦虑、抑郁,并且已经影响了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睡眠专科或心理科就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