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于困局中寻光,于博弈中破局 ——读《鎏金时节“破局”之美》有感 初读夏晓凌笔下北戴河的夏夜,总被那些关于“破局”的隐喻触动——鸥鸟冲飑线的弧光、礁石与浪的千年角力、渔火在黑暗中剜开的光刃,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破局从不是刹那的爆发,而是在困境中对新生的执着追寻。这让身处燃气行业的我,想起那些被上下游气价倒挂、成本高企、区域整合压力缠绕的日夜,忽然读懂了“破局”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燃气企业的困局,像北戴河暮色中翻涌的浪。上游气源价格随国际市场剧烈波动,下游终端价格受民生保障约束难以同步调整,“倒挂”的剪刀差日复一日啃噬着利润空间。有次深夜核对成本报表,看着采购价与销售价之间刺眼的落差,仿佛看见渔船在巨浪中摇晃的航标灯——明知前路颠簸,却不能熄灭那束守护民生的光。而区域“一张网”的推进,更像礁石与浪的博弈:不同区域的管网标准、运营模式、人员结构如同形态各异的礁石,要在“统一调度、高效协同”的浪潮中磨合,难免有碰撞与阵痛。最棘手的是内部岗位融合,当“一岗多能”的要求遇上多年形成的专业壁垒,就像蝉在蜕壳时遇上卡壳的裂缝,既渴望新生,又难舍旧态。 但北戴河的夜海早已给出答案:破局的本质,是在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渔船的航标灯与安全监察员的反光条,本质都是黑暗中的支点——燃气企业的破局,也该从找到这样的“支点”开始。面对气价倒挂,我们尝试在“保民生”与“可持续”之间架桥:一方面通过中长期协议锁定部分气源,用市场化采购对冲短期波动,像渔民在风浪中收放渔网般调节节奏;另一方面拓展增值服务,从单纯供气转向“气+服务”模式,为工业用户提供节能方案,为居民用户配套安全巡检,让每立方米天然气附加更多价值。这些尝试或许微小,却像浪尖的渔火,在黑暗中证明着突围的可能。 区域“一张网”的破局,则需要像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分铸法”——先尊重差异,再寻求共生。我们曾在一个城市三个区域的管网整合中卡壳:管径不同、压力等级不一、运维标准各异,就像三块形状迥异的礁石。后来借鉴“系统思维”,不追求一刀切,而是先统一调度平台,再逐步同步技术标准,让每个区域保留优势的同时融入整体。就像北戴河的浪与岩,不必谁征服谁,却能在碰撞中共同塑造海岸的轮廓。如今,跨区域调峰的响应速度提升了40%,证明破局不是消灭差异,而是让差异成为系统的弹性。 内部岗位融合的突破,最像蝉蜕的过程——既要挣脱束缚,又要完成新生。有位从事巡线十年的老员工,起初对“既要懂巡线又要会抢维修”的要求抵触:“我干了一辈子巡线,凭啥要拿扳手、钳子?”我们没有硬推,而是先组织“轮岗体验”:让巡线员跟着运维员跑现场,让运维员站在现场看巡线员操作。当巡线员亲眼看到运维人员因信息滞后多跑三公里时,改变自然发生。现在他成了“巡线+维修安检”的多面手,还带出了2个徒弟。这让我明白:破局人的思维,比打破制度更重要;让每个人看见“新生”的价值,比空谈“变革”更有效。 重读文中“破局是更高维度的重构”,忽然懂得:燃气行业的困局,本质是旧模式与新需求的碰撞。当清洁能源成为时代刚需,当用户期待从“保供”升级为“智慧服务”,困局恰恰是转型的契机。就像7月的麦穗在淬炼中成为金箔,荷花在淤泥上绽放——真正的破局,从来不是对困境的逃避,而是在接纳现实后,依然相信自己能成为那个“擎起一寸光”的人。 此刻再看窗外,城市的灯火与燃气管道的走向交织成网,像极了北戴河夜海的渔火。它们都在诉说:破局者或许成不了惊涛骇浪,但可以做浪尖上最执着的那束光——既能承受压力,又能照亮前路。这大概就是鎏金时节给我们的启示:所有困局,终将成为新局的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