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工会,我可能到现在还在为工伤认定四处碰壁!”陈某紧握着手中的仲裁裁决书,声音有些激动。今年1月,这位嘉定区的快递员在派件时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全身多处受伤。当他向所属的快递站点公司申请工伤认定时,冰冷的拒绝迎面而来:“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
在平台经济浪潮下,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激增,但模糊的用工形式如同暗礁,使他们在工伤等权益受损时维权无门。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陈某,更是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显得尤为无助。
走投无路的陈某向工会寻求帮助,转机很快出现。接到求助后,嘉定区总工会迅速指派法律服务律师志愿团律师谢璐琪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在详细了解案情和证据后,谢律师发现,尽管缺乏一纸劳动合同,但陈某长期接受站点管理、从事公司核心业务派送、工资由公司发放——劳动关系的实质特征清晰可见。谢律师果断协助陈某向嘉定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确认劳动关系。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围绕“陈某与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公司坚称双方仅为“合作关系”,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因此不应认定为劳动关系。谢律师以公司主营业务性质、工资支付记录为“矛”,精准剖析:陈某的工作内容、管理方式与经济从属性,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核心特征——人身隶属性与经济从属性双重具备。
最终,仲裁委一锤定音:陈某提供的劳动确系公司业务组成部分,其接受管理、由公司支付报酬,具备鲜明的劳动关系从属性。裁决确认了双方劳动关系的存在,这一裁决也为陈某后续申请工伤认定和依法享受工伤待遇提供了关键法律依据。
这场胜利,不仅照亮了陈某的维权之路,更揭开了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关系认定迷雾的一角。嘉定区总工会的及时介入和帮助,生动诠释了“娘家人”的担当——在劳动者最需要时挺身而出,于法律迷宫中为其照亮前路。
“陈某的困境并非孤例”,嘉定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关系确认之诉,陈某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在维权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记者了解到,嘉定区总工会的维权力量正通过制度化的网络持续释放能量。仅今年上半年,嘉定区总工会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98件,其中10人以上群体性案件17件,惠及职工378人,挽回经济损失约2166.57万元;参与调解劳动争议383件,成功达成协议146件,为职工追回约646.67万元。同时开展的12场“法律体检”,如预防性良方,帮助企业规范用工,从源头减少争议,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筑牢根基。
当平台经济重塑就业形态,嘉定区总工会以行动作答:无论用工形式如何变幻,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网只会越织越密。“每一次依法维权,都在为更公平、更有尊严的劳动环境增添厚重基石——这正是工会组织在新时代最有力的承诺与实践。”嘉定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摄 李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