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青岛工会创新构建职工赋能体系(上篇)《山东工人报》(2025年07月28日 第A1版)
本报记者 王汉民
本报通讯员 唐文文
编者按 当微米级的精度汇聚成产业升级的力量,当一个个“管益辉”的成长故事编织成“工匠之城”的底色,青岛的成功实践证明: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着工匠培育的高度;而工会的组织力与创新力,则是打通“人才—产业—城市”价值链的关键密码。本报今起分上、下篇刊发记者采写的报道,解密青岛工会“借水行舟”厚植工匠人才培育沃土、构建“4+1+1+N”职工赋能体系的经验做法。
在中车青岛四方的数控车间里,管益辉的手指在操作面板上飞速跳动,显示屏上的参数精确锁定在0.01毫米级。这个微米级的精度,正是高铁转向架轴箱体——被喻为高铁“膝盖”的核心部件——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全工序国产化的蜕变见证。
2012年前,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轴箱体长期依赖进口。为突破技术壁垒,管益辉团队摸索出一整套高精度微变型控制工艺和系统化加工解决方案,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且生产成本控制到仅为国外产品的不到70%,其加工工艺性、产品经济性及应用可靠性等综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级别产品。这项突破不仅累计创效超4.65亿元,更让“复兴号”装上了国产“膝盖”,支撑雅万高铁等“中国名片”驶向世界舞台。
管益辉从中专毕业生到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的蝶变轨迹,正是青岛工会“4+1+1+N”职工赋能体系培育成果的生动缩影。青岛这个以4所市级工匠学院为引领、1个产改研究院为智库、1个职工赋能中心为枢纽、N个企业工匠学院为支点的工匠人才培育生态,以产教融合为筋骨,以工匠精神为血脉,正重塑青岛“工匠之城”的产业基因,铺就一条从“技工”到“工匠”、从“制造”到“智造”的进阶之路。
工匠学院:产教融合的“孵化土壤”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2022年以来,青岛市总工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务实高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与青岛市技师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程职业学院、青岛开放大学等4所院校签约共同成立青岛工匠学院,打造理论与实操深度融合的“孵化土壤”。2024年,又指导在职业院校挂牌成立的4家青岛工匠学院和5家头部企业工匠学院共同成立市级“工匠学院联盟”。
联盟成员共建了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等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研究设立100余个实用性专业课程,聘任管益辉等114名劳模工匠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导师,每年帮助不少于2000名一线职工、技能人才“求学圆梦”,拓展“三个精神”教育赋能、职前成长增值赋能、岗位技能提升赋能、职业素养综合赋能、安全健康保障赋能等五大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全生命周期赋能框架,完善15项工作规划、9项攻坚任务,助力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职工赋能中心:技能跃迁的“加速引擎”
2021年,管益辉团队项目《高速列车轮对轴箱柔性加工技术与应用》斩获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特等奖,赢得百万元奖金。管益辉获奖后,他曾专门到市工人文化宫职工赋能中心登门致谢。在获奖之前,管益辉曾多次参与赋能中心的学习培训、开拓思维、精进技能。在申报职工创新项目时,赋能中心的专家对他的申报资料提出了指导意见。对此,管益辉满是感激:“这份成绩里有赋能中心的功劳,更与工会系统的精心培育分不开。”
2020年,青岛市总在全国率先打造了首个“四位一体”的职工赋能培训和指导服务平台,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职工赋能中心应运而生,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职工赋能公益服务。赋能中心通过调研评估、赋能设计、主题讲座、技能培训、实战指导等一系列赋能方式,为百行千岗的职工提供赋能服务。
像管益辉这样得到有针对性赋能的劳模工匠、一线职工的案例还有很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桥吊司机郭磊通过赋能,明白了工作室和工作团队运营的方向方法;青岛能源热电的王慧则在赋能中心开阔了视野。参与赋能指导的除了专家学者,还有很多是来自一线的劳模工匠,大国工匠管延安、“齐鲁大工匠”张合礼等都曾走进赋能的学堂和讲台,他们有时是学习者,有时又变身赋能者,这样的教学相长使他们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