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上周去面试一家互联网公司,面试官比我女儿还小两岁。”55岁的张健(化名)坐在招聘会现场设置的专业指导位前,下意识地搓着手,语气里满是自嘲。作为曾经的制造业企业高管,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知天命的年纪,为一份中层管理岗的offer辗转反侧。在职业指导师屈辉的记录本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频繁受挫 陷入深度自我怀疑 张健的职场履历曾令人羡慕:25岁进国有制造企业,38岁升生产总监,管着三百多人。去年公司战略调整,部门被裁,他拿着补偿金离开时,以为凭二十年管理经验,再就业易如反掌。 现实给了他重击。“对方说我的管理理念太传统,跟不上数字化转型。”首次面试失利后,张健开始失眠。他熟悉的KPI考核体系、层级管理模式,在新兴企业成了“过时”的代名词。 与张健不同,42岁的王丽(化名)正经历另一种煎熬。作为房地产投资业资深业务经理,行业优化让她失业,之后的三个月里,她投了800多份简历,面试机会不足十次。 王丽的记事本上满是面试记录:2月15日,某金融公司,“需要有长期投资股市经验的”;3月8日,某教育机构,“薪资预期超预算”;4月2日,某餐饮连锁,“只需要职场小白”……最挫败的是一次终面,面试官直言:“您以前的行业经验没用了,这年纪学新系统可能不如年轻人快。” “她简历很漂亮,985双学士,也是优秀员工。”屈辉记得王丽最初的样子,这个曾经可以无比骄傲的职场精英开始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十几年工作经验是不是白积累了?“这种自我怀疑在中年求职者中常见,尤其连续遭遇与年龄相关的隐性拒绝后,容易产生‘我已经没用了’的消极认知。” 企业需求 呈现明显行业分化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根据2024年智联招聘发布的《职场年龄歧视调查报告》,35至45岁求职者平均简历投递次数是25至35岁群体的3.2倍,面试转化率却不足后者的一半。在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87%的社招岗位明确标注“35周岁以下”。 中年人真的“没市场”了吗?某互联网大厂HR总监金先生坦言:“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需要高强度创新和快速迭代的岗位,我们确实更倾向35岁以下的候选人。年轻人对新工具、新趋势的敏感度更高,加班适配性也更强。”但他同时提到,在战略规划、客户关系维护等岗位上,40岁以上的从业者更受青睐,“他们能精准把握行业周期,处理复杂人脉网络的能力是年轻人短期内难以替代的。” 在电梯维养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总经理蒋先生则表示:“我们去年组建供应链优化团队时,特意招募了三位50岁左右的退休工程师。他们对产线上的每个环节了如指掌,能快速预判潜在风险,这比单纯调校数字化系统更有效。” 打破年龄枷锁 职场有新的可能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屈辉分析,张健和王丽代表了中年职场人在面临再就业时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中年人应对再就业焦虑,关键在于重建职业价值认知。他们在职场打拼多年,多少有些积累,无论是在经验上的,还是薪资岗位上的,长期处于决策链顶端,形成了稳定的职业身份认同。现在突然失业,就像被抽走了脚下的台阶,当被迫从‘发号施令者’转变为‘被挑选者’,这种角色颠覆极易引发心理失衡,表现为易怒、焦虑甚至自我否定。” 要摆脱这种困境,屈辉建议,中年职场人应当将年龄劣势转化为经验优势,比如突出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把控能力、跨部门协调的沟通技巧等不可替代性特质。同时,适当降低对职位、薪资的心理预期,以“阶段性过渡”的心态面对转型期,反而能打开新的职业空间。 (劳动报记者 李轶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