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回复: 0

【助力写作】肖复兴 : 如何写文章的开头? —— 开门见山和迂回法

发表于 10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美雅的成长世界

在我看来,文章的开头,最好是开门见山,不要绕弯兜圈子,说一些云山雾罩的多余的话。但是,我们很多同学甚至一些老师,不喜欢这样开门见山的开头,觉得没有什么文采。有时候,我也会想,总是开门见山,简单倒是简单了,却确实也容易做法雷同,审美疲劳,很难吸引自己,也很难吸引他人。

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吗?这里举个例子,试探他法。《花布和苹果》。这是一篇童年往事,写我住的大院里,曾经有过一对恩爱夫妻。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细节,丈夫为妻子削苹果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次削下的苹果皮,都是完完全全地连在一起,弯弯曲曲地从苹果上一圈圈地垂落下来,像是飘曳着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而且,这样削苹果的绝技,从年轻的时候一直到老,都是这样始终如一,一直到他的妻子去世之际。无论花好月圆的时候,还是生活遇到波折乃至妻子患病垂危的时候,丈夫都是坚持为妻子这样削苹果。说实在的,什么事情,能够如此坚持一辈子,都是非常不简单的,令人值得敬佩的。

这个苹果的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很多年以来,一直都想把它写出来,但我一直没有舍得下笔。我不愿意照本宣科一样把这件事随便地说出来,我觉得轻易的笔触会亵渎了这一对老夫妻一生那美好而难得的情愫。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合适同时更文学的方式,再现并抒发如今稀薄难再的美好浪漫的情愫。那一个红苹果,对于我而言,始终是一幅画面,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象征。

只是,我一直没有找到更为合适同时更为文学化的表达方式。

一直到有一天,我偶然之间读到了一首描写花布的短诗。这首诗,写花布的一生,有簇新鲜艳的时候,也有颜色褪尽最后变成抹布的时候。爱上花布是容易的,始终如一爱花布的一生,是不容易的。这首拟人化并带有象征色彩的诗触动了我,电闪一般,立刻照亮了我记忆中的那个红苹果。

我想,如果说爱上花布是容易的,始终如一爱花布的一生是不容易的话,那么,始终如一能够为自己的爱人削苹果,而且把苹果皮削得一直都完完全全地连在一起,弯弯曲曲地垂落下来,像是飘曳着一条长长的红丝带,就更不容易了。当我想到了这一点,我觉得积蓄在心头那么多年的关于红苹果的故事可以动笔了。因为我找到了和苹果相辉映的对应物,即花布。

它们两者之间的比对,比单纯写苹果要多了很多的说辞和联想以及感慨,一对恩爱一生的老夫妻之间的感情,便不会只是削苹果一样的简单,而充满更为丰富尤其是人生中艰难困苦的内容,那便是我在文章最后说的:“对于爱情和人生,花布从鲜艳的布料到抹布的一生,如果像是散文,象征着现实主义的话,那么,苹果始终如一能够将皮削成一条长长不断线的红丝带,则像是诗,象征着浪漫主义了。我们需要向花布示爱,更需要向苹果致敬。”

可以说,这段带有总结意味的话,完全是从那首诗中延伸而来的。

于是,文章的开头,自然选用了那首写花布的诗。它是文章的向导,是苹果的隐身。文章中心是写苹果,却没有先急忙着墨于苹果,而是先说花布,便会使读者想到为什么先说花布呢?苹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增添一些文章的可看性,可以使得文章的开头有了一些变化。

我们的同学可以试一下这样的方法,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迂回法,如同双人花样滑冰中,先滑一个狐步,再将你心中重要的地方,像托举你的舞伴一样托举出来。

所谓的迂回法,不是故意为之,去和读者兜圈子,以显示文章作法的巧妙,而是为了文章的深入以及论说层次的丰富。

文章的开头,应该有多种作法,迂回法只是其中一种,而且是根据文章内容和体裁的需要而采用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适用不同的方法。

不过,如果一时找不到更合适更好的方法,就像我开头所讲的,开门见山就是最好最方便的方法,我的很多文章用的都是这样开门见山的方法。有时候,这不见得就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而是一种简便易行而且合适的法子,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什么开头都要出奇制胜。人为做作的开头,还不如开门见山,就如同浓妆艳抹,还不如素面朝天。



附录:

花布和苹果

那天开会的时候,随手翻看邻座带来的一本书,看见里面有一首题名为《一块花布》的短诗,作者叫代薇,我没有听说过,但诗写得很有意思。她说如果你爱上一块花布,“还必须爱上日后:它褪掉的颜色,撕碎的声音。花布的一生,除了洗净和晾干,还有左边的灰尘,右边的抹布”。

我明白,花布就是人,而且应该是女人。花布颜色鲜艳的时候,正是女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最佳状态,一般容易讨得男人的爱。但当花布的颜色褪尽,在日复一日一次次的洗净晾干之后,最后落满灰尘,变成抹布的时候,男人还能不能坚持最初的爱,就难说了。随手把抹布抛进垃圾箱,然后另寻一块新的花布,是如今一些男人司空见惯的选择。

我想起童年住过的大院里,曾经有一对夫妇,男的是一位工程师,女的是一位中学老师。他们刚刚搬进我们大院里来的时候,也就三十来岁,我那时候还没有上小学,虽然懵懵懂懂不大懂事,但从全院街坊们齐刷刷惊艳的眼神中,看得出来,女教师非常漂亮,可以想象年轻的时候一定漂亮得更能夺人眼目。当然,男工程师也很英俊潇洒,他们属于那种天设一对地造一双的绝配,每天蝶双飞一样出入我们的大院,成为全院家长教育自己子女选择对象的课本。

那时候,最让全院街坊们羡慕而且叹为观止的是,女教师非常爱吃苹果。爱吃苹果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苹果谁不爱吃呀?关键是每次女的吃苹果的时候,男工程师都要坐在她的旁边亲自为她削苹果皮。削苹果皮,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关键是每次削下的苹果皮,都是完完全全地连在一起,弯弯曲曲地从苹果上一圈圈地垂落下来,像是飘曳着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这确实让街坊们惊讶。不仅惊讶男工程师削苹果皮的水平,也惊讶他有这样恒久的坚持,只要是削苹果,一定会出现这样红红的苹果皮长长不断的奇迹。每一次,街坊们从他们夫妇家中宽敞明亮的玻璃窗前看到这温馨的一幕时,总能够看到女的眼睛不是望着苹果,而是望着丈夫,静静地等待着,仿佛那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最好总不落幕才好。街坊们总会说,这样漂亮的女人,就应该享受这样的待遇。

我中学毕业的时候,这一对夫妇五十多岁了。那一年开春的时候,倒春寒,突然下了一场雪,雪后的街道上结了冰,女教师骑车到学校上课,躲一辆公共汽车,路太滑,摔倒在冰面上,左腿摔断了骨头。一个来月以后,从医院里出来,腿上还打着石膏。是男工程师抱着她走进我们的大院,我们的大院很深,一路上,他们的身上便落有一院人的目光,和男工程师脸上淌满的汗珠一起闪闪发光。

那一年的夏天,她的腿还没有完全好,伤筋动骨一百天嘛,“文化大革命”来了,她教的那些中学生闯进我们的大院,硬是把她揪到学校去批斗。等她狼狈不堪地从学校回来,她的那条还没有伤愈的左腿坏得更厉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她的这条腿彻底变得残疾了。每天再看到她的时候,都是她的丈夫在搀扶着她出出进进。她一下子苍老得那样的厉害,当年漂亮的模样仿佛被风吹尽,再也看不出来了。

他们夫妇有两个孩子,都和我一样前后脚到农村插队,等他们和我一样从农村插队回到北京的时候,他们夫妇已经是快七十的人了。那时,她已经患上了肝癌,她和她的那两个孩子都还不知道,知道的只有她的丈夫。

那时候,北京城里的苹果并不像现在什么时候都有,只有到秋天苹果上市时才能够买到。而且,那时,也没有现在红星、富士或美国蛇果那样多的品种,只有国光和红香蕉几个品种。因此,每年秋天苹果上市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她家的玻璃窗前那熟悉的一幕,男工程师为她削苹果,她瘦削得有些脱形,还是如以前那样静静地坐在旁边,望着自己的丈夫。只有这一幕重复的场景,仿佛时光倒流,让街坊们又能够想起当年她那年轻漂亮的模样。可谁知道她已经是病入膏肓的人了呢?

细心的街坊看出,男工程师削的苹果,一定是红香蕉,这没什么可奇怪的,这种苹果比国光的个儿大,颜色红,口感也甜,而且果肉比较绵软,适合老年人的牙口。男的手已经有些颤抖,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这是人老的原因。让人们奇怪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男的一直坚持给女的削苹果,更让人们奇怪的是,削下的苹果皮居然还是完完全全地连在一起,弯弯曲曲地从苹果上一圈圈地垂落下来,像是飘曳着一条长长的红丝带。

女教师走得很安详,按照我国传统讲究的五福,即寿、富、康、德和善终,她的一生虽然算不上富贵、健康,也说不上长寿,却是占了德和善终两样,应该算是福气之人。送葬的那天,她以前在中学里曾经教过的很多学生来到她家里,向摆放在她家中她的遗照鞠躬致哀,有的学生甚至掉了眼泪。那天,我也去了她家,看见她的遗照前摆着两盘苹果,每盘四个,每个都削了皮,那皮都还是完完全全地连在一起,摆放在苹果的旁边,弯弯曲曲地垂落下来,像是飘曳着一条长长的红丝带。

因为读到了《一块花布》这首诗,让我想起了这段往事。

花布的一生,有簇新鲜艳的时候,也有颜色褪尽和声音撕碎的时候,也有在日常琐碎的日子里一次次的洗净晾干之后,最后落满灰尘,变成抹布的时候。爱上花布是容易的,始终如一爱花布的一生,如同始终如一能够为自己的爱人削苹果,而且把苹果皮削得一直都完完全全地连在一起,弯弯曲曲地垂落下来,像是飘曳着一条长长的红丝带,是不容易的。

想起这样的苹果,对照着《一块花布》这首诗,让我感到,对于爱情和人生,花布从鲜艳的布料到抹布的一生,如果像是散文,象征着现实主义的话,那么,苹果始终如一能够将皮削成一条长长不断线的红丝带,则像是诗,象征着浪漫主义了。我们需要向花布示爱,更需要向苹果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