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北京密云区洪灾中,某施工队因提前转移设备、全员撤离而零损失,另一企业却因预警滞后导致基坑被淹——两个案例的鲜明对比,揭示了极端天气应对中"准备度"的决定性作用。2025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企业与职工唯有织密预警、应急、能力三张防护网,才能将灾害风险锁进"保险箱"。 织密动态预警网,让风险看得见 企业需建立"气象数据+行业特性"的双轨预警机制:一方面接入气象部门分钟级数据,用AI模型预判天气对生产的连锁影响——比如电力企业可根据暴雨强度预测线路覆冰厚度,建筑企业能依据风力等级划定高空作业禁区;另一方面要像密云某制造企业那样,在厂区布设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积水深度、设备温度等微环境数据,形成"宏观预警+微观响应"的闭环。预警触发后,必须明确"停工阈值",如化工企业遇橙色暴雨立即启动危化品围堰防护,避免类似2023年某地化工厂洪水泄漏的事故重演。 织牢应急响应网,让处置落得实 培训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可借鉴密云应急管理局的"场景化演练法":模拟洪水漫入车间时,从切断总电源的30秒操作规范,到使用应急泵的流量控制技巧,再到被困人员通过厂区应急通道转移的路线标记,每个环节都要实操考核。物资储备要实行"三色管理":红色物资(救生衣、应急灯)放在车间出口等易取处,黄色物资(抽水泵、沙袋)定点储存并每月试运行,蓝色物资(备用发电机)与周边企业签订共享协议,确保极端天气下30分钟内调配到位。 织强能力提升网,让防护有底气 职工要掌握"两图一能":牢记本岗位的"风险热力图"(如高温作业区的降温点分布)、"逃生路线图"(如密云某厂区每层楼的3个应急出口标识),熟练使用急救包、灭火器等基础工具。企业可开展"应急技能积分制",将暴雨中正确穿戴救生装备、高温下规范使用降温设备等操作纳入考核,积分可兑换安全奖励,激发职工主动学习的动力。 极端天气是对企业治理能力的"突击测验",更是对全员安全素养的"实战检验"。唯有将预警做在隐患前、将演练落在细节处、将技能刻在行动上,才能把"不可控"的灾害转化为"可应对"的挑战,让每一次极端天气过后,都能看到更安全的生产现场、更安心的职工笑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