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陈小将

【平台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吾辈当自强

 
发表于 前天 15:11 | 查看全部
“唯一的念头就是保家卫国”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走进山东临沂市沂水县养老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廊道里传出抗战老兵景宝梅的铿锵歌声。

  1926年,景宝梅出生于沂水县,1944年10月加入革命队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烽火洗礼。

  18岁那年,面对日寇侵略,景宝梅毅然参军,投身抗日救国。从医院到前线,她随部队转战山东多地,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紧急任务,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咱心里不怕牺牲,唯一的念头就是保家卫国!”

  担任部队卫生兵时,景宝梅日夜坚守在救治伤员的岗位上,与死神展开惊心动魄的较量。个子高挑的她,常被安排在前线抬担架、扛伤员,穿梭在枪林弹雨间。

  一次战斗中,伴随日军攻势加强,我方伤员数量急剧增加。景宝梅刚刚将一名重伤员抬上担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听到不远处传来战友的呼喊:“还有伤员,快来帮忙!”

  顾不上疲惫,景宝梅立刻转身朝着呼喊声的方向跑去。炮火硝烟中,她发现了一名腿部受伤的战士,鲜血已经将裤子染红。来不及多想,景宝梅迅速蹲下身子,简单为战士包扎伤口,和战友抬起担架奔跑。

  就在这时,一枚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强大的冲击力将他们震倒在地。脸颊被弹片划伤了,但景宝梅顾不上疼痛,第一时间检查伤员情况。确认伤员无恙后,她和战友再次抬起担架,最终成功将伤员送回后方。

  “以前这里是长长的一道,现在皱纹多了,看不太出来了。”采访中,景宝梅用手轻摸颧骨,疤痕若隐若现。

  一次夜行军,景宝梅在崎岖不平的石子路上奔波几个小时后,感觉脚趾钻心地疼。她生怕拖了部队后腿,咬紧牙关,忍痛前行。到了临时休息点,脱下鞋子一看,渗出的鲜血已粘住了袜子。

  这次受伤,由于后期恢复欠佳,景宝梅的脚趾变形严重,到现在还经常红肿疼痛。她却说,“比起战士们受的刀伤枪伤,我这点疼痛不算什么。”一道道伤疤,既是岁月的见证,也成为陪伴她一生的勋章。

  新中国成立后,景宝梅积极投身基层建设。她参与过治理沂河、建设跋山水库,挽起棉裤腿站在冰凉的水中掏砂清基,一干就是几个月……“干工作,就是要排除万难!”她说。

  “这是俺哥,他被敌人残害牺牲了,俺一家子都心甘情愿报效国家。”采访结束时,望着绿荫下透过的暖阳,景宝梅拿出一张珍藏的老相片,“现在算是苦尽甘来,他应该也会为我开心和自豪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2 | 查看全部
“不吃这些苦,又怎会有幸福生活”

  “日寇对根据地扫荡,一次就残杀了我6名亲人。”一遍遍摩挲着胸口,年近百岁高龄的张庆功,回忆起84年前的腊月二十一的下午,仍无比沉痛,“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1926年11月,张庆功出生在山西沁源县一个普通家庭。1941年,日军集结重兵,向沁源分进合击疯狂“围剿”,实施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

  “那天我一家和三伯母一家转移到5公里外的破旧窑洞里,还是被敌人发现。我一岁半的弟弟被母亲抱在怀里,子弹贯穿他的头,又穿过我母亲的身体,残忍至极。”张庆功悲苦万分。

  “国仇家恨,让我穿上了军装!”张庆功表示。1942年2月,16岁的张庆功加入沁源县一区抗日游击队。“我上午参军,下午就上了战场,一点没有怕过。”他说。

  根据地的战斗任务之一,就是保护群众生产。1943年春天的一个夜晚,针对当时驻沁源日寇据点持续侵扰群众春耕的问题,张庆功所在的营联合其他几支部队,一起对沁源县城关日寇据点奇袭。

  “我军三路突击队一齐出动,分别对抗来自南北两路营房和中路指挥所的敌人。”张庆功说,指挥所建在小土山包的半山腰,上面有堡垒,自己跟着战友,一路“摸掉”了敌人的警戒哨兵,直捣指挥所。

  枪林弹雨中,张庆功将生死置之度外。一次,因为汉奸出卖,他所在的部队即将被日寇包围。突围中,敌人一颗子弹从张庆功的小腿贯穿而出。幸运的是,子弹没有在体内爆裂,也没有打断骨头。“突围后,在老乡家住了七八天养伤,能下地了,就又跟着部队走。”张庆功回忆。

  抗战期间,张庆功担任过班长、排长,最多时带队近30人。“只有几支步枪,子弹也不多,战士们就揣着自制的手榴弹跟敌人战斗,其余物资全靠缴获,几年时间,居然慢慢将枪都补齐了。”讲到这里,张庆功笑了。

  渐渐地,部队的战斗区域从根据地逐步外扩,从沁源县一路战斗到沁县,甚至更远。“到后面感觉敌人不敢出来打了,越来越收缩。”张庆功说。1945年,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欢呼雀跃中,张庆功还在想:“要不是他们逃跑太快了,肯定要多送他们几颗子弹。”

  后来,张庆功又跟着部队,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保生活、保生产,哪里最苦最累,都赶在前头,这一辈子吃了不少苦。”张庆功轻叹一声,又笑了,“可是,不吃这些苦,又怎会有幸福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3 | 查看全部
“我身后有老百姓,不能退”

  雨后初晴,记者来到重庆渝中区105岁的抗战老兵武恩的家中。武恩翻开老相册,给记者讲起了那段峥嵘岁月。

  1940年,20岁的武恩正在天津求学,但日军的侵略打碎了他平静的生活。“日寇推行‘奴化教育’,有一天,我和同学没向日本人让路敬礼,被他们当街打骂。”武恩心中涌起仇恨与热血,决心“不做亡国奴”。

  山河破碎,在老师鼓励下,他和同学们偷偷跑到唐山参加工人罢工。一一五师冀东抗日游击队几名队员正在街头宣传抗日,听说这几名青年想打日本侵略者,就带着武恩和同学们来到游击队根据地。从此,武恩成为一名光荣的游击队战士。

  “参军两天,我就上了战场。”武恩说着,比出两根手指,“当时没有枪,刘班长就给了我两枚手榴弹。战斗打响后,他爬到我身边,教我投了第一枚手榴弹。”

  1942年,时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平西军分区敌后武工队班长的武恩,前往河北省平山县一个村庄解救群众,发现对面山上还有日军。连长立即下令发起冲锋,武恩冲锋在前,与一名日军展开近身肉搏。

  “他的长枪刺进我的胸膛时,我忍痛赶紧开了一枪,击毙了他。”武恩撩开衣领,笑指着胸口疤痕解释,“当时,对方枪里的子弹空了,我还剩一颗,这才‘捡’回来一条命。”

  “上战场,害怕吗?”记者忍不住问。

  “冲锋时,大家热血沸腾,不害怕。战后想到同伴牺牲的场景,也后怕。”武恩回答,“但我是八路军,我身后有老百姓,不能退。”

  从心系家国的爱国青年,到全心革命的抗日战士,武恩在战场不断锤炼自己的战斗意志。1944年,武恩到平西军分区担任新闻宣传干事。部队从日军手上缴获一台相机,但没人会用,指导员找到武恩,将这台珍贵的相机交给他,要求尽快学会、用好,为部队服务。

  部队行进到河北一个县城后,武恩赶紧找到当地一家照相馆,向老板请教,学会了拍照、冲洗胶卷。以相机为“武器”,武恩同样冲锋在前,拍摄战斗画面,揭露日军罪行,鼓舞我方士气,拍摄的照片深受战士们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武恩退役,被分配到大西南工作,继续为人民服务。时光荏苒,武恩始终保持一颗坚定向党的赤子之心:国难当头冲锋在前,建设祖国勇挑大梁,离职退休为民服务。

  时至今日,在家安享晚年的武恩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每日收看新闻。“看着国家和平、富强,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我们的奋斗没白费,值得!”武恩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4 | 查看全部
张自忠:将军血染南瓜店

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渡过襄河时,日军侦察机发现了这支孤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这位曾因誓死抗敌被日军称为"活关公"的将军,在南瓜店十里长山摆开决死阵。子弹打光后,他拔出佩剑冲入敌阵,身中七弹仍高呼"杀敌报国"。当日军认出这位浑身是血的中国将军时,竟集体列队敬礼——这是对军人最高贵的礼赞。三天后,部下冒死抢回将军遗体,沿途七县百姓跪迎忠魂。蒋介石题写"英烈千秋",周恩来称其为"抗战军人之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4 | 查看全部
杨靖宇:林海雪原铸忠魂

长白山区的寒冬里,东北抗联第一陆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靠吃草根、啃树皮与日军周旋五天五夜。当伪军赵廷喜劝降时,这位浑身结满冰霜的将军反问:"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最后时刻,日军解剖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这个让敌人胆寒的铁汉,牺牲时年仅35岁。如今吉林靖宇县的松涛依旧,仿佛在诉说那个风雪之夜,将军独自与群山为伴的悲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5 | 查看全部
赵一曼:红枪白马女政委

哈尔滨伪警察厅的地牢里,铁链穿透锁骨的女政委赵一曼,在受尽酷刑后仍对审讯者微笑:"我的主义就是抗日。"这位出身宜宾书香门第的川妹子,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归国后组织珠河游击队。被捕时腹中还怀着三个月的胎儿,她在给幼子的遗书中写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1936年8月2日,这位年仅31岁的巾帼英雄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英勇就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5 | 查看全部
狼牙山五壮士:绝壁上的悲歌

1941年秋,易县狼牙山棋盘陀峰顶。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战士,在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砸碎枪支纵身跃下百丈悬崖。当班长马宝玉高喊"同志们,我们跳崖!"时,崖顶的野菊花在秋风中颤抖。副班长葛振林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存,晚年仍坚持到学校讲述那段历史。如今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塔身上的弹痕诉说着那个血色黄昏的壮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6 | 查看全部
左权:太行浩气传千古

1942年5月25日的十字岭突围战中,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掩护机关转移时,被炮弹击中头部。这位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才生,牺牲时口袋里还装着给妻子的信:"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彭德怀亲笔撰写碑文,朱德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如今左权县的乡亲们仍保持着清明祭扫将军墓的传统,山间的映山红年复一年地绽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6 | 查看全部
佟麟阁:血战南苑的第一将

1937年7月28日的南苑战场,29军副军长佟麟阁在腿骨被打断的情况下,仍坐在担架上指挥战斗。这位出身冯玉祥西北军的将领,早在喜峰口战役就率大刀队夜袭日军。当卫兵要背他撤退时,他厉声喝道:"我辈军人,战死沙场幸也!"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如今北京佟麟阁路的法国梧桐下,常有老兵后代献上鲜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5:17 | 查看全部
戴安澜:异域忠魂归故里

1942年5月的缅甸同古,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部队完成阻击任务。这位黄埔三期出身的将领,在给妻子的绝笔信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部队突围时遭日军伏击,将军胸腹中弹仍高呼"反攻!反攻!"牺牲时年仅38岁。毛泽东题写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其灵柩归国时,十万民众自发沿途祭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