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论坛】 作者:钱勇生(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教授)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综合交通网络作为城市运行的“血脉”,其多模式一体化发展已成为驱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实现高质量跃升的核心引擎。 我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布局已基本完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已建成投产81.5%,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居世界首位。城乡与区域交通一体化纵深推进,“农村公路+”模式有力撬动产业融合,城市群交通同城化进程加速,为城市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审视当下,城市发展呈现鲜明“立体化”与“协同化”特征。城市群崛起呼唤区域协同大动脉,城市更新亦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对空间资源高效复合利用提出更高要求。这迫切需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现范式跃迁:从多模式深度融合、全链条协同管控到全要素智慧赋能。 高质量城市更新要求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布局深度融合,围绕城市群结构与核心功能区展开,使重大交通枢纽成为激发区域活力的关键节点。例如,粤港澳大湾区“三极三轴”立体化交通体系,通过空港群协同、多网融合(城际铁路、市域快线、城市轨道)、港航一体化及跨珠江口重大通道群(如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建设,强力支撑了“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格局。雄安新区将高铁站、城际站等枢纽作为城市核心节点布局,以站城一体开发理念高效整合国家高铁网、区域城际网、城市轨道交通及地面公交系统,在规划层面实现“一张图”融合,为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极塑造了坚实骨架。 城市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地上地下空间的高效复合利用。通过高架、隧道、地下通道、综合管廊与交通设施一体化设计,最大限度释放地面空间用于公共活动与生态景观。交通枢纽正从单一换乘点向集成交通、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等多功能的“微城市”转型。例如,深圳福田综合交通枢纽在地下五层立体空间中,无缝集成广深港高铁、城市地铁、公交场站、出租车接驳、商业及市政管廊等。创新的竖向分层设计,实现了日均数十万人流的高效集散与近零距离换乘,释放的地面空间化身为高品质的“深圳中心公园”,为“美丽城市”筑牢了绿色根基。 智慧韧性,筑牢安全底线。构建融合物联网、车路协同等技术的“数字孪生”交通系统,实现全域全息感知与在线推演,为主动管控提供决策支持。建立涵盖多种交通方式的统一调度与应急联动机制,在极端天气、大客流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跨模式应急疏运预案,保障城市生命线畅通。例如,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构建了覆盖全市路网、轨道交通、枢纽的“数字孪生”体。在台风等极端天气来袭时,平台能够精准预测积水点和拥堵传播态势,提前调度公交应急运力,调整地铁运行图,开放沿线建筑作为临时避险点,并通过App向市民实时推送预警和替代路线,成功保障了极端天气下城市交通基本运行,显著增强了城市韧性。 便捷高效、体验优良的多模式综合交通服务,是营造宜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涵育城市文明的核心力量。高速铁路、城际轨道等大幅压缩城市群时空距离,推动形成“1小时通勤圈”,加速了人才、资本、信息高效流动,为“创新城市”提供基础保障。完善的“公交+慢行”网络及其友好出行环境,能显著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减少污染与拥堵,营造宁静、安全、健康的街道空间。精准的实时公交信息、便捷的共享单车、响应式需求公交等智慧服务,有效弥合了城市边缘区域、社区“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鸿沟,提升可达性,激发社区活力。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则从源头降低非必要机动出行需求,提升居民日常便利性与幸福感。例如,成都依托环绕城区的天府绿道主干网络,系统性构建覆盖全域、串联社区的独立自行车道体系,并与地铁站点、BRT(快速公交系统)走廊无缝衔接,正是此理念的生动实践。 交通网络延伸之处,正是城市活力涌流之地。深刻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通过规划“一张图”引领空间重构、资源高效协同赋能立体开发,综合交通一体化必将贯通城市有机更新的血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而长久的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1日 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