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夏,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全球多地暴发,我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等地出现输入性传播病例,这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轻症为主、以“剧烈关节痛”为特征,但其快速扩散能力引发广泛关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高燕,感染科主治医师王越系统解读公众关切问题,助力科学防控。
疾病本质:病毒特性与传播链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病毒在蚊体内繁殖需2-10天,叮咬感染者后,健康人群潜伏期多为3-7天。患者发病初期(7天内)血液含病毒,灵长类动物(如绿猴)也可能成为宿主。全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婴幼儿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
临床症状:从发热到慢性疼痛
急性期(发病1-7天) 突发高热(39-40℃),伴寒战、头痛、肌肉酸痛;躯干、四肢及手掌出现红色斑丘疹,伴瘙痒;典型症状为手腕、脚踝等小关节剧烈疼痛,晨起时关节僵硬。
恢复期(数周至数年) 多数患者1-3周缓解,但约30%病例关节痛持续超6周,有的发展为慢性关节炎。从目前发病情况看,大部分为轻者,有部分患者因关节痛影响走路,需要一定时间的康复。
防控核心: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灭成蚊 可通过家用的各类灭蚊药物,如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灭蚊。
清积水 也就是清除伊蚊产卵的地方。伊蚊是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产生幼虫。尤其要关注家中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水生植物等蚊虫孳生地,积水容器需倒置或加盖,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防叮咬 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治疗原则:对症为主,积极处理
轻症处理 退热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阿司匹林(有出血风险);止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关节痛;止痒:炉甘石洗剂或抗组胺药。
重症预警 持续高热超72小时、意识改变、出血倾向需立即住院。
王越医生强调:“佛山病例中仅个例因基础疾病加重转诊,总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慢性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常见误区解析
误区1:“基孔肯雅热=登革热”
真相:两者均由伊蚊传播,但登革热以出血倾向为主,基孔肯雅热以关节痛为特征。
误区2:“灭蚊药使用越多越好”
真相:应优先清除孳生地,过度使用杀虫剂可能导致蚊虫抗药性。
误区3:“感染基孔肯雅热后终身免疫”
真相:康复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病毒变异可能导致再次感染。
□本报记者 宗晓畅 通讯员 钟艳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