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回复: 0

地铁上的阅读(读书有味)

发表于 昨天 08: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地铁上的阅读(读书有味)
朱利伟《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1日 第 20 版)
  暑假来临,一个跟大人一起提着大大行李箱的小姑娘在地铁上读《红星照耀中国》。
  朱利伟摄


  因为喜欢读书,又身在出版业,我对书和读书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2018年2月,我开始用“向北向北”这个网名记录在北京地铁上读书的人和他们手中的书,至今已记录2800多个阅读瞬间和1300余种图书。那些在地铁里或坐或站的读书人,大多是跟我一样的上班族,他们选择在快时代放慢脚步,在疾驰的地铁上把自己交给一本书。
  我常常忍不住透过人们手中的书想象他们的生活。读《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契诃夫书信集》的姑娘大约常逛豆瓣或小红书;读《妙趣数学谜题》的女士可能真的非常享受数学才从图书馆借出这本书;用机票票根当书签的乘客也许刚结束一次长途旅行……这种“止于想象”的观察让我捕捉到无数真实的阅读状态:紧握《白鹿原》手不释卷的乘客,直到换乘前最后一秒才不舍合拢;头发花白的男士读厚厚的《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页眉处手写着“在家就是学基础知识的地方”;一对并排依偎的年轻人安安静静地共读一本很旧的书,是高尔基的《童年》。
  在人潮涌动的北京地铁上,能被带上车厢的书简直就是对众多出版方的一次集体检验。哪些书受欢迎,在“北京地铁书单”上一览无余,真实的读者之选让这份书单毫无水分。一名关注我拍摄的网友告诉我,“从别人正在看的书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比软件平台上博主程序化列出的书单更让人产生阅读兴趣”。是的,就连我自己都从这份长长的书单中打捞过不少想读的书。
  拍摄时间越长,越会发现地铁阅读中的经典佳作或者说口碑之书格外多。我遇到过很多次《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三体》,见过不同的乘客在不同的地铁路线捧读《人类简史》《围城》《活着》。不得不承认,经典作品总能穿过岁月长河,抚慰当下的我们。但近两年有所不同,短视频平台算法开始影响地铁书架。有段时间,我频频遇到《孙子兵法》,随后才知道是某平台借热门电视剧《狂飙》造势所致,像这样奇特的“地铁流行”现象不止一次。
  流量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视频访谈节目助推了刘子超《午夜降临前抵达》这样的优质旅行文学——我见过一名女士在节目播出后不久连续两天在早高峰沉浸于中亚故事;另一方面也让评分仅4.8的“心理学速成”类图书频现。与此相反,还有大量好作品少人问津,出版方苦于不知道如何触达读者。既拥抱流量逻辑的传播力,又坚守内容价值的长期性,把真正好的作品带给读者,是当下出版业的必修课。
  除了书单构成的变化,读书的形式也在改变。一些网友告诉我,他们越来越习惯于读手机里的电子书或是听书,“沉浸式读书”在碎片化读屏时代变得越来越轻。实际上,人们有太多选择可以填满自己的精神生活,读书已不再是最自然的那一项。书的形态也在起变化,厚重的《悲惨世界》虽偶有出现,一些轻盈小巧的口袋书、文库本也有所增多。本以为特装版是为了收藏,没想到刷边书(书口位置以特殊工艺呈现)也被带上地铁认真翻阅。这常常引发我思索:出版业要如何努力,才能让深度内容在碎片化时代适配读者忙碌的日常阅读场景?一本书要怎么呈现,才能融入用户的品质生活?
  7年观察如同缓流。人是很有趣的,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有趣,随手带一本书,在人潮涌动的城市,在抵达目的地之前,为自己建造一个小小的精神角落。不得不承认,即便在文化消费越来越多样的今天,书在参与个体精神世界建构方面仍有特殊意义。想不通的问题可以去书里找答案,阅读始终是让我们穿过迷雾照见自我和未来的那束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