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回复: 0

第一次写作,准备了大半生

发表于 昨天 08: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一次写作,准备了大半生
——长篇小说《风吹起了月光》创作谈
王柳云《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1日 第 20 版)
  《风吹起了月光》:王柳云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是王柳云,今年59岁,2020年只身来北京打工,今年已经是第六个年头。2022年,我在北京一座大厦边做清洁工边画画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很多人叫我“清洁工画家王柳云”。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当时还在尝试写作,为了讲人生的故事。想写文字,我做了一辈子的准备。
  我小时候很爱读书,农村没有电灯,我把眼睛练到可以在月光下清晰地看书。那时,我哥哥已经教书了,有次他带回一本杂志,碰巧那天家里有什么事,妈妈舍得点亮了一盏大捻子煤油灯,灰黄的光苗在玻璃罩里跳闪,我抓住机会在灯下读那本杂志,读到一个战士和他的另一个朋友从山梁下走一条土路,然后……“噗嗤”一声,我妈吹了灯,她费不起煤油,收了灯盏,叫我去睡觉。我惦记那本书,那对朋友向山梁下走去,后来发生了什么?第二天,哥哥一早回学校带走了那本杂志,那未完的故事让我悬念了几十年。
  这几十年中四处打工,每到一处常抽时间去书店蹭书看。常常是快速阅读,先读一个大概,再找几处精彩的地方细读。书太浩瀚无垠,我的精力与时间却注定要打发在艰苦谋生上,处处与书相逢又别过,如牛囫囵啃草,先咽进肚子,再用无尽的时光反复咀嚼回味。很多书读了一半或一部分,擦肩而过,别后再无缘相见。
  再后来,我也开始写故事。最近出版的《风吹起了月光》,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留守儿童的故事。2019年,我在河南商丘的一所农村学校里当美术老师,在那里,我见到许多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活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学校。一位有大爱的校长建了完善舒适的学生宿舍、优雅宽大的学校餐厅,孩子们的生活交给宿管阿姨,学习交给温厚善良的老师们。周末,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接他们回去,周日下午又送回来。我想写他们的故事,写他们成长中遇到的爱与被爱的故事。
  在我的课上,我让他们画各自喜欢的图画,让他们轻松愉悦地释放天性。孩子们都喜欢我的美术课,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会在教室外扑上来抱着围着我叫妈妈,妈妈呀。他们快乐地信任和依赖我,这让我非常感动,我爱他们。在《风吹起了月光》一书中,我设置了一个叫喜四奶奶的人物,小主人公陈月华有事没事跑去她那儿,就是想在留守中获得一种简单的平静、温暖的安慰。
  2021年,我在北京的三元桥打工,抽空就在步梯的犄角旮旯,在大厦旁的花池边,在人来人往的公交站台一侧,挤时间来写这部小说。陆陆续续花了约4个月时间,在和我女儿的微信聊天框里完成了这本书的初稿。然后,我主动找到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出版社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几乎沿同一线索重写一遍。
  最初泛起写作的念头是因为我可敬的父亲,他是老派人,又一字不识,但他给我反复讲述了我们那方圆百里几乎每一个凭读书而走出去的人物。
  小时候我问爹,那银河里的星都是哪来的?爹说那全是地上去的,凡间一个人非常善良、大度、能吃亏,那天上就点一盏灯为这个人照亮。我又说,我奶奶的豆灯那么暗,天上的星灯离那么远,却一盏盏很亮,那里不怕风吹灭吗?爹说,银河里的灯用的不是豆油,是智慧哩!
  不知何年何地,他捡到一本缺头损尾的破书,却板板正正放在堂屋角落一木架下。直到我11岁左右,在无聊捣弄中得见它,这本烟熏垢染变得黄旧不堪的残书,竟然还是竖版繁体字。我连蒙带猜把它啃一遍,又再读一遍,料想它应该是传说中的《红楼梦》的一部分。后来我用了20多年时间(当然是断断续续的)将《红楼梦》读了5遍,头两遍是读故事并印证儿时读残本的猜想,37岁时终于买上了一套《红楼梦》,于是又细致地读了3遍,也算是完成了自我的文学教育。
  这种教育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当我2021年着手写《风吹起了月光》,曾经《红楼梦》的细读,以及从小到大饕餮一样读书,对小说构思与成篇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
  所以,《风吹起了月光》于我虽是第一次写作,但之前的准备已是大半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