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员工食堂本该是企业温暖的港湾,可县供电公司的智能化食堂却让不少员工犯了怵。作为既拿工资的员工、又掏饭钱的消费者,我们有权对食堂的不合理现象说不——那些藏在"智能化"外衣下的形式主义,正在一点点消耗着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就说打饭这件小事。不少员工想带些饭菜回家,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需求。可食堂提供的馍馍,却偏偏不给提袋。员工总不能空手捧着滚烫的馍馍走吧?有人急得用纸巾包,有人干脆放弃购买,更有人只能尴尬地站在餐台旁,等着同事帮忙找个临时容器。这种"只卖货不提供基本便利"的操作,哪里像是服务员工的食堂,倒像是冷冰冰的自动售货机。
更让人费解的是"智能化"的噱头。刷脸支付、自助打餐本是为了提高效率,可当技术成了忽视人性的借口,再先进的系统也只剩冰冷。有员工反映,食堂的智能设备频频出故障,打错餐、算错钱是常事,找工作人员处理,得到的往往是"系统就这样"的敷衍。所谓的智能化,没让员工感受到便利,反倒添了堵。
企业常说"关爱员工",可关爱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藏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员工食堂的一顿饭、一个提袋,看似是芝麻大的小事,却直接关系着员工的日常感受。连员工带饭的容器都懒得考虑,又怎能指望员工对企业有向心力?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写得明白,消费者有获得便利的权利。我们既是员工,也是掏出真金白银的消费者,凭什么要为食堂的管理疏漏买单?凭什么要在自己单位的食堂里,活得这么憋屈?
希望公司领导能真正低下头看看这些"小事"。别让形式主义的"关爱"蒙蔽了双眼,也别让所谓的"智能化"掩盖了管理的惰性。给带饭的员工备上提袋,让智能设备真正服务于人而非刁难人,这些改进不需要巨额投入,只需要多一点同理心、少一点官僚气。
要知道,能让员工记在心里的,从来不是年终总结里的漂亮话,而是食堂阿姨递过来的那个塑料袋,是打错餐后一句真诚的"对不起"。把员工的小事当回事,企业的大事才能有根基。别让一顿饭的温度,凉了一群人的心。(王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