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回复: 0

一场大雨为何让化工厂全面停产?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月的一天晚上,山西长治一化工厂的生产调度群里弹出一条紧急消息:“水源地配电系统跳闸,各车间做好停机准备!”这条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打破了厂区的宁静。仅仅15分钟后,各车间陆续传来报警——循环水压力归零,合成塔温度飙升,压缩机组因冷却不足自动停机。这场突如其来的全面停产,源头正是水源地那根被击穿的高压电缆。
连续几天的大雨让电缆沟积满了水,原本就有细微损伤的电缆在水中不堪重负,最终彻底击穿,导致配电系统保护性跳闸。抢修队伍赶到时,配电室内已经弥漫着淡淡的焦糊味,而水源地的电缆沟里,积水几乎与沟沿持平,淹没了大半截电缆支架。
当抢修人员用潜水泵排完电缆沟里的积水,只见一根电缆外皮有一处约3厘米长的裂口,露出的铜芯已经氧化发黑。“这处损伤应该是之前施工时不小心刮到的,平时干燥状态下还能勉强维持,泡在水里就彻底不行了。”老电工周鸣渊(化名)指着裂口处解释道。更令人揪心的是,由于备用电源切换装置未能及时启动,抢修人员花了整整4小时才恢复供水,而全厂系统重启又耗费了6小时,单日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万元。这场本可避免的事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企业在电气安全管理上的漏洞。
回溯整个事件,看似偶然的电缆击穿背后,是多重安全防线的相继失守。首当其冲的是巡检制度的形式化。查阅该化工厂电气检修班的巡检记录,过去一个月里,水源地电缆沟的检查项均标注为“正常”,但附带的现场照片却显示,沟沿的排水孔早已被淤泥堵塞。参与巡检的一名电工坦言:“连续下雨那几天,总想着等雨停了再仔细查,加上电缆沟的盖板又厚又重,平时巡检也就是看看配电室的电流电压温度等,谁也没意识到得掀开盖板检查沟里的情况。现在才知道,那时候沟里的水已经快漫过电缆了。”这种“过得去”的巡检心态,让隐患在积水里悄然发酵。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风险预判的滞后性。气象部门早在一周前就发布了连续降雨预报,但该厂的设备管理部仅对厂区露天设备做了防雨处理,却忽略了电缆沟的排水能力——这条建成于20年前的电缆沟,设计排水坡度本就偏小,近年来周边地面沉降更是加剧了积水风险。复盘报告指出:“风险评估里,只考虑了电缆老化和外力破坏,完全没把‘连续降雨致积水’列为高风险因素。”这种对天气与设备关联性的认知不足,让那处细微的电缆损伤最终演变成全厂停产的大事故。
而检修标准与实战需求的脱节,则让防御体系形同虚设。该电缆使用的绝缘层虽符合行业标准,但在安装验收时,质检人员仅做了常规耐压测试,并未模拟水下工况。更关键的是,对于电缆沟的日常维护,规程里只规定了“每月清理一次杂物”,却没明确雨后排水的具体要求。正如老电工周鸣渊在抢修会上所说:“实验室里测的合格,到了积水的电缆沟里可能就是不合格。我们总在追求标准数据里的安全,却忘了现场环境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要筑牢水源地这条生命线,仅靠事后抢修远远不够,必须重构“预防-监测-处置”的全链条防御体系。潞安化工集团的“电缆沟智慧改造”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在沟内安装了液位传感器与自动排水泵,当积水达到警戒水位时会自动启动排水,同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中控室。更巧妙的是,其电缆接头采用“防水密封+在线监测”双重保护,一旦出现微小渗漏就能立即报警。实施这一改造后,该企业在去年雨季成功避免了5起类似故障。
在制度层面,建立“动态风险清单”是破局关键。可参照当地气象局的降雨强度数据,结合电缆沟的实际排水能力,制定不同降雨等级下的巡检频次和排水措施。山西天泽煤化工公司的实践表明,这种“降雨量-积水深度-应对措施”的联动机制,能使隐患发现效率提升4倍。同时,要将“水下耐受性”纳入电缆检修标准,对老旧电缆增加超声波探伤检测,对新安装电缆实行“浸水72小时耐压测试”。
应急能力的升级同样刻不容缓。可以借鉴“故障情景推演”模式,每季度组织一次极端天气下的联合演练。霍家工业公司通过模拟“连续降雨致电缆击穿”的场景,发现了备用电源切换时间过长的问题,进而将自动切换装置升级为智能型,响应时间从原来的3分钟缩短至15秒。此外,在水源地附近设置“应急物资柜”,储备防水电缆接头、便携式排水泵等专用工具,能大幅缩短抢修时间。
这场事故带来的警示,远不止于更换一根电缆那么简单。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水源地的安全防护,考验的是对“细节决定成败”理念的践行深度,衡量的是风险防控体系的实战效能。当电缆沟的积水能被及时排出,当每处电缆损伤都能被提前发现,当应急预案能在关键时刻精准发力,生命线才能真正成为守护生产安全的坚固屏障。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进,更是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质变跨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