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主持人说题】 8月的风,裹挟着灼人的热浪掠过钢铁厂房;转眼,骤雨又毫无征兆地砸向玻璃窗,在窗台上溅起纷乱的水花。2025年的夏天,仿佛被按下了“极端键”——北方暴雨如注,南方烈日似火,南北迥异的极端天气,正以同样凌厉的姿态,考验着能源、化工、建筑、矿业等行业的安全生产防线。这种极端化的气候特征,正给各行业安全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应急管理部监测显示,2025年夏季极端天气对安全生产构成严峻挑战:全国高温、暴雨预警的强度与频次突破历史纪录,多省因极端天气引发的基站瘫痪、厂区内涝、设备故障等事故接连发生。广东某化工企业因短时强降雨导致厂区局部积水,威胁危化品仓储安全,紧急启动转移疏散程序;华北某区域电网因持续极端高温引发输电设备异常,造成局部线路跳闸,波及多家重点企业的生产秩序;而在高温炙烤下,河南一钢铁炼钢车间的持续超高温环境远超常规防护阈值,即便严格执行人员轮换制度,仍出现热射病病例。从南方内涝到北方电网故障,从化工仓储危机到人员健康受损,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趋势:极端天气正从偶发的突发意外,演变为虽可预判却更具冲击力的常态风险,持续冲击着能源、化工、建筑、矿业等行业的安全生产防线,也考验着班组应急能力。 当“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成为今夏企业生产的主旋律,一个迫切的现实命题摆在眼前:预警信息如何在机器的轰鸣中精准抵达每个岗位?高温炙烤下,如何为劳动者撑起一片“绿荫”、为设备筑起一道“防火墙”?面对暴雨突袭,应急响应机制如何跑赢洪流?那些被烈日晒得滚烫的钢架结构、悄然逼近警戒水位线的排水沟渠、在闷热潮湿中发出异常嗡鸣的关键电机,正成为威胁安全生产的新的“隐形杀手”。而应对这些威胁的关键举措能否落地,最终要依赖基层班组的执行力。 这些“隐形杀手”的威胁,往往藏在被忽略的细节里。极端天气防御的实践深刻警示我们:每一厘米积水的背后,可能潜藏着多处堵塞的隐患;每一度异常温升的设备,可能记录着上百次被忽略的过热报警。筑牢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堤坝,需要每一个班组既成为敏锐的“气象前哨”,更要锤炼成过硬的“应急尖兵”。当我们聚焦这场与天时博弈的生产保卫战,必须直面三个核心问题:暴雨洪涝与高温酷暑的预警响应机制是否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基础保障是否科学有效、覆盖无死角?面对突发状况,应急响应机制能否高效运转、跑赢时间?针对极端天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的应急能力提升机制和培训体系,能否真正赋能班组,提升整体应急处置的实战水平?本期热点,让我们走进基层班组,聆听一线职工在风雨热浪中摸索出的安全智慧,探寻筑牢极端天气“防御墙”的实践答案。 极端天气下,如何筑牢企业安全生产防线? “从7月23日开始,北京连续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密云、怀柔、平谷、延庆这些北部山区突发山洪,灾情尤为严重。截至目前,全市因灾死亡人数已达44人,另有9人失踪失联。特别是密云太师屯镇的养老照料中心,洪水突然涌入,31位老人不幸遇难;4名在一线抢险救援的村党支部书记,为保护群众安全也失联了,想想都让人痛心。” 7月30日20时,在《班组天地》杂志热点主题讨论会上,燕山石化职工高常月沉重地分享了北京暴雨的最新情况。这番话在中企互动平台会员群内引发关注,主持人顺势提起话题说:“北京暴雨带来的惨痛伤亡让人无比揪心。当前部分地区正面临暴雨洪涝与超长高温的双重威胁,这些极端天气给企业生产和职工安全带来了不小挑战。大家所在的企业是如何应对的?职工的应急能力能否经受住极端天气的考验?不妨结合实际,聊聊各自的经验和困惑。”话题刚抛出,群内就瞬间热闹起来,一场关于极端天气应急应对的深度交流就此展开。 “我们地铁网络能在各种复杂天气下保持稳定运营,靠的是实打实的应对举措。”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职工陈杰说,“公司每季度会对全市地铁站排水系统进行深度检修,清理3000多个集水井和排水沟的杂物,调试200多台应急排水泵;重点车站出入口还安装了可快速组装的防汛挡板,并配备移动水位监测仪实时掌握积水情况。收到气象预警后立即启动对应响应机制,确保1小时内完成关键点位值守,同时调整列车运行参数保障安全。之前有个站点出现周边水体倒灌迹象,应急小分队3分钟内赶到现场,15分钟内控制住了水流。我们每月还会开展不同场景的应急演练,让每个岗位职工都熟练操作流程,形成了高效的协同处置能力。” 中石化齐鲁石化公司烯烃厂操作工王红梅分享了高温天气下的“降温经”。她介绍说:“我们厂区的丙烯储罐最怕高温暴晒,温度超过35摄氏度就可能引发压力异常。”入夏后企业实施“三色预警”机制:35摄氏度以下为蓝色预警,增加储罐喷淋频次;35-38摄氏度为黄色预警,启动罐区遮阳棚和循环水降温系统;超过38摄氏度则启动红色预警,暂停中午12时至15时的室外作业,同时给职工配备带风扇的安全帽、冰袋马甲。 山东能源集团鲍店煤矿掘进一队队长张磊,带来了井下极端天气应对的经验。“暴雨天气,井下最怕雨水倒灌;高温时节,掘进面温度能超过30摄氏度,比地面还难熬。”他说,煤矿建立了“井上井下联动”机制:当遇到地面暴雨时,井口加装3道防水闸墙,同时启动8台大功率水泵,每小时能排水2000立方米;井下则利用物联网监测各巷道水位,数据实时传输到调度中心,一旦超过警戒值立刻停产撤人。“高温天我们有‘三招’:一是在掘进面安装局部通风机和喷雾降温系统,把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以下;二是实行‘四六制’作业,每班缩短工作时间,中间加一次‘清凉补给’;三是给矿工发放防中暑药,入井前测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就不让下井。”去年夏天,他们掘进面遭遇突发高温,班组按预案15分钟内撤离,半小时后启动降温设备,避免了意外发生。 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在线职工看到了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的可能性。但随着讨论深入,不少职工也道出了各自企业在应急环节的短板,问题集中在几个关键层面: 预警响应存在“慢半拍”现象。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因缺乏专业气象监测渠道,仅依赖手机短信或新闻推送获取预警信息,常滞后1到2小时,错失最佳准备时机。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预警重视不足,将“收到预警”等同于“完成应对”;因缺乏具体响应流程,导致“预警已发、措施未动”。 应急物资存在“摆样子”问题。一些企业的防汛物资、防暑用品存在“重储备、轻管理”的情况:沙袋过期风化、抽水泵常年不检修无法启动、防暑药品临近过期。比如山西一化肥厂职工反映道:“我们车间的急救箱里,藿香正气水还是去年的,标签都模糊了。” 高温防护沦为“走过场”。部分企业的防暑措施停留在“发点绿豆汤、放个电风扇”的层面,对高温作业的核心防护缺乏投入。更有甚者,部分企业为赶工期,无视高温预警,强制职工在高温时段户外作业,将“抗高温”等同于“讲奉献”。 应急培训变成“演话剧”。不少企业的应急演练流于形式,脚本化、走过场现象突出:演练前先通知时间地点,谁扮演伤员、谁负责救援都安排好了,走一遍流程拍几张照就完事。这种“演戏式”演练,无法真正提升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只会导致职工在真实突发状况下手足无措。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多重原因交织: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极端天气“概率低、影响小”,将应急投入视为“额外成本”;二是资源分配不均衡,大型企业有资金、有团队,中小企业则“想做却做不到”;三是机制建设不健全,缺乏从预警到响应、从物资管理到培训考核的全链条制度;四是协同联动不足,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企业与周边单位之间缺乏应急协作,遇事后“各自为战”。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极端天气的应急处置考验着职工的应急素养、协同能力与临危决断力。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困境,在线职工结合成功案例与实际需求,逐渐形成共识——应对极端天气,需要构建“预警—准备—处置—提升”的全周期应急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织密预警“一张网”,让响应跑在灾害之前。企业应建立“专业渠道+智能监测”的预警体系:对接气象部门的专业预警平台,获取精准的短时预报;在厂区关键位置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水位监测仪、风力计等设备,将数据实时上传至调度中心,形成“企业小气候站”。南方电网广西柳州供电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输电线路沿线安装了2000余个微气象监测终端,能够提前1小时预测线路覆冰、暴雨等风险,结合气象部门的数据生成“三色预警处置清单”——蓝色预警时检查设备,黄色预警时备好应急队伍,红色预警时果断停电避险。今年6月的暴雨中,这一机制帮助他们提前转移了5支施工队,避免了人员伤亡。 建强物资“储备库”,让保障跟着需求走。应急物资储备应遵循“实用、足量、更新”原则:按企业规模和风险等级制定物资清单,如化工企业需备足防爆水泵、防化服,建筑企业需备齐抽水泵、沙袋、应急照明;实行“双仓储备”,主仓存常规物资,副仓存应急增量物资,确保极端天气下能快速调拨;建立“月检查、季更新”制度,用二维码扫码管理,记录物资状态和有效期。 筑牢高温“防护盾”,让安全伴着清凉来。针对高温天气,需从“人、机、环”三方面施策:人员防护上,实行“错峰作业”,将户外作业时间调整为早6时至10时、晚17时至20时,高温时段强制休息;为职工配备带降温模块的安全帽、冰凝胶马甲等装备,定期发放防暑药品。设备防护上,对高温敏感设备加装遮阳棚、冷却系统,如变压器安装温度自动报警装置,化工储罐配套喷淋循环系统。环境改善上,在车间、工地设置“清凉驿站”,配备空调、饮水机、急救箱,提供冰镇饮品和降温食品。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厂推出的“高温应对套餐”效果显著:他们给野外作业车装上车载冰箱,常备冰饮和降温贴;在采油井场安装太阳能风扇,使操作间温度降低5摄氏度左右;实行“做四休三”弹性工作制,今年夏季中暑事件较去年同期下降80%。 提升应急“真功夫”,让演练贴近实战化。应急培训需打破“脚本依赖”,转向“实战模拟”:每月开展“盲演”,不提前通知时间和场景,随机设定“线路短路”“设备进水”“人员中暑”等突发状况,考验班组的应急处置能力;每季度组织跨部门联合演练,模拟极端天气下的协同配合,如电网企业联合医院、消防开展“停电+人员被困”综合演练。中化集团泉州石化的“沉浸式演练”颇具特色:他们搭建模拟罐区泄漏的实景场地,职工穿戴防护装备,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完成关阀、堵漏、疏散等操作,考核标准细化到“关阀时间不超过30秒”“防护装备穿戴正确率100%”。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训练,该企业职工在今年5月因高温引发的泵体泄漏事件中,仅用2分钟就控制住险情。 构建协同“共同体”,让合力战胜风险。企业应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建立内外联动机制:对内,明确各部门职责,如生产部门负责设备防护、安全部门负责应急调度、后勤部门负责物资保障,形成“一张清单管到底”的责任体系;对外,与周边企业、社区、应急部门签订互助协议,共享应急资源,突破资源限制,实现整体应急能力的倍增。 风疾雨骤,方显应急本色;烈日灼灼,更见守护担当。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既是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职工凝聚力的锤炼。当预警网络织得更密,当物资储备备得更足,当防护措施落得更实,当应急能力练得更强,当协同合力聚得更紧,我们必将在极端天气面前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万千职工将以更从容的姿态应对风雨,以更稳健的步伐保障生产,让企业的安全运行在极端天气的考验中愈发坚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