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回复: 0

【助力写作】如何把一件小事写透?周大新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学习写作训练营


周大新写“小事”,从来不是把镜头拉远,而是把镜头推得极近,近到能看见毛孔里渗出的血珠,再让这滴血折射出整个时代的体温。他反复示范的,是一种“显微术”——把日常掰开、揉碎、蒸馏,直到最寻常的动作、最普通的物件都长出神经,开始自己说话。以下结合他的具体作品,把这种方法拆解成四条可操作的“写透”路径。

一、让“小”与“大”发生电流

周大新笔下的小事之所以能撬动大命题,是因为他在二者之间拉了一根高压线。

《安魂》中,父亲为儿子挑骨灰盒,本是一个再小不过的“购物”动作,他却让父亲在琳琅满目的盒子前突然崩溃:“哪一个才是我儿子的型号?”[2^] 这句话把“小”——挑盒子,与“大”——生死、父子伦理,瞬间短路,释放出巨大能量。写作者不妨先列出事件的最小动作单位,再追问:这个动作与哪条宏大的生命律令相撞?一旦找到撞击点,小事就不再是“细节”,而是“裂口”。

二、把“物”推到前景做主角

周大新常让一件小物件顶替人物,成为叙事的发动机。

《天黑得很慢》里,萧成杉不肯用拐杖,直到他摔倒后摸到地上的一枚老花镜片——镜片里映出自己扭曲的脸,于是“被迫与衰老对视”[4^]。镜片本是无生命的,但作者让它承担了“宣判”的功能。操作方法是:给小事、小物一次“僭越”的机会,让它们在某一刻替人物说出不敢说的话,完成人物无法完成的动作。

三、用“重复”逼出真相

在《21大厦》中,农村小保安每天都要给电梯按钮消毒,这个重复动作被作者写了七次,每一次只改一个变量:第一次是“喷两下”,第二次是“喷三下”,第三次“按得太急,酒精溅到眼睛里”……到第七次,读者已能感到一种无声的愤怒——现代化对人的格式化[6^]。重复不是啰嗦,而是用“变奏”把小事磨成一把刀。可借鉴的写法:把同一动作写三遍,每遍替换一个感官(触觉、嗅觉、听觉),最后一遍置换主语,让事物自己开口。

四、在“余味”里留下一个回声

周大新写小事,总留一个“半拍”不写完,让回声在读者心里继续震动。

《安魂》结尾,父亲把儿子的手机放进骨灰盒,却按下了开机键——屏幕亮起,电量显示“1%”,随后黑屏[2^]。作者不写父亲哭,也不写手机关机,只留下1%的电量在黑暗中闪一下。这一闪,就是留给读者的“余味”。操作技巧:删掉对情绪的直接描写,只保留一个可感的物理量(一声滴答、一股冷味、一点余温),让空白去替作者抒情。

小结:写透一件小事,其实就是把“小”当成一枚透镜,不断调整焦距,直到它把宏观、人心、时代一并烧成一个焦点。周大新用他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大”并不在远处,它一直在我们指缝间、呼吸里、一枚老花镜片的裂纹中静静燃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