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回复: 0

强化反窃电业务管理 筑牢电力安全防线

发表于 4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能源支撑,其稳定供应与合理使用关乎国计民生。窃电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还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破坏正常的供用电秩序。为有效遏制窃电现象,国家电网公司举办此次反窃电业务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对提升反窃电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反窃电管理办法修订与解读
    2.1 修订背景与意义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和电力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反窃电管理办法在实际执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对新型窃电手段的界定和处理不够明确,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不够紧密等。为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修订反窃电管理办法迫在眉睫。新修订的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完善反窃电工作的制度框架,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反窃电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打击窃电行为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2.2 主要修订内容
    1. 窃电行为认定的细化:新办法对窃电行为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述,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窃电方式,如在供电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绕越电能计量装置用电等,还将一些利用新技术手段实施的窃电行为纳入其中,如通过篡改智能电表数据、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干扰计量装置正常运行等。这使得对窃电行为的打击更加全面、精准。
    2. 工作流程优化:在反窃电工作流程方面,修订后的管理办法简化了部分繁琐环节,同时加强了各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例如,在发现窃电嫌疑后的调查取证环节,明确了供电企业、电力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工作顺序,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提高了调查取证的效率和合法性。
    3.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为增强对窃电行为的威慑力,新办法加大了对窃电者的法律责任追究力度。除了要求窃电者补交电费和承担违约使用电费外,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教唆、胁迫、指使他人窃电以及为窃电提供便利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也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2.3 解读与实践应用
    培训中,专家对修订后的反窃电管理办法进行了深入解读,帮助学员准确理解各项条款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在实践应用中,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反窃电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法律程序和规范要求。例如,在进行现场检查时,必须依法出示相关证件和检查文书,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和取证;在处理窃电案件时,要根据窃电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准确适用法律条款,做到公正、公平、合法。
    三、反窃电现场检查技术
    3.1 传统检查技术与局限性
    传统的反窃电现场检查技术主要包括外观检查、电量分析、负荷监测等方法。外观检查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供电设施和计量装置是否存在异常,如电表封印是否完好、接线是否有改动痕迹等;电量分析则是通过对比用户历史用电量数据,分析是否存在用电量异常波动的情况;负荷监测是利用负荷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用户的用电负荷,判断其用电行为是否符合正常规律。然而,这些传统技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窃电手段时,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例如,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窃电方式,如采用高科技手段篡改电表内部数据,传统的外观检查难以发现问题;对于一些通过巧妙调整用电时间和负荷来规避电量分析和负荷监测的窃电行为,传统技术也往往难以奏效。
3.2 新技术应用与优势
为应对传统检查技术的不足,近年来,一系列新技术在反窃电现场检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智能电表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具备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功能,能够准确记录用户的用电数据,并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数据实时上传至供电企业的主站系统。供电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用电行为,如电量突变、功率因数异常等,从而快速锁定窃电嫌疑用户。智能电表还具有防窃电功能,能够对电表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有异常操作,立即发出报警信号。
    2. 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海量的用电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挖掘,建立用户用电行为模型,通过对比模型与实际用电数据,精准识别出窃电嫌疑用户。例如,利用聚类分析算法对用户的用电量、用电时间、用电负荷等数据进行分析,将具有相似用电行为的用户归为一类,然后对每一类用户中的异常数据进行重点关注和深入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窃电行为。大数据分析技术还可以结合气象数据、行业用电特点等外部因素,进一步提高窃电行为识别的准确性。
    3. 红外测温技术:红外测温技术是利用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来测量物体表面温度的一种技术。在反窃电现场检查中,通过使用红外测温仪对供电设施和计量装置进行测温,可以发现因接触不良、过载等原因导致的温度异常升高现象,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窃电行为。例如,当电表内部接线松动或被篡改时,会导致电流增大,引起电表外壳温度升高,通过红外测温技术可以及时发现这种异常情况。
    4. 无线通信技术与智能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传感器的结合应用,为反窃电现场检查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供电设施和计量装置的运行数据,如电流、电压、功率等,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监测终端。监测终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一旦发现异常数据,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手机APP等移动终端远程接收报警信息,及时赶赴现场进行处理。
    3.3 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新技术在反窃电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例如,某地区供电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辖区内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某商业用户的用电量在近几个月内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且用电时间和负荷曲线与同类型商业用户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用户通过篡改智能电表数据实施窃电行为。供电企业利用智能电表的防窃电功能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历史数据记录,成功锁定了窃电证据,并依法对该用户进行了处理。又如,在另一起案例中,工作人员在对某工业用户进行现场检查时,使用红外测温仪对电表和供电线路进行测温,发现电表接线处温度异常升高。经仔细检查,发现该用户私自绕过电表接线,直接从供电线路上取电,存在严重的窃电行为。通过及时制止和处理,避免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培训效果与展望
    通过本次反窃电业务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们对反窃电管理办法的修订内容有了深入理解,掌握了先进的反窃电现场检查技术,增强了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保障能力。这将有助于提升国家电网公司反窃电工作的整体水平,有效遏制窃电行为的发生,维护电力市场的正常秩序。展望未来,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反窃电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电网公司应持续加强反窃电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打击窃电行为的强大合力,共同营造安全、稳定、公平的电力供应环境。
   
                                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王帅 过传武  侯宏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