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回复: 0

【笔杆必备】如何把握写材料的语言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金晖玉洁
荷花6.jpg 图 张修东

想要知道写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语言,首先我们要清楚写材料的目的。
实事上,写材料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推进工作。
而推进工作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开现场会、电话沟通、面对面沟通、座谈交流等等。
不同的工作方式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是应用场景不同。
只要不同工作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应用场景,推进工作的效率就不会差。
文字材料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递一个机构、组织或者个人的思想、观点和看法,把做法和经验沉淀下来,把思路和想法落到实处。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在写材料的时候,就要注意,要尽量让自己的文字更切合实际,更通俗易懂,更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下面,说几条原则。
第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去选择不同的语言。
写材料是为了沟通,而不仅仅是表达。所以要更多地去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只顾及自己的体验。
用阳春白雪的语言,去和农民伯伯沟通,对方是听不懂的。
用下里巴人的语言,去和专业部门汇报,对方是看不上的。
“向上汇报”和“向下讲话”使用的语言不同,“经验交流”和“请示报告”使用的语言也不同。
这需要我们认真体会,不断积累。
第二,任何情况下,语言都应该力求言简意赅。
要用尽量朴素、简短的语言,简洁明了的逻辑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用两句话。能用两句话说清楚的,就不用三句话。
尽量要求自己不多说一句废话,不多写一个废字。
最好的效果就是,让对方一眼看上去,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
长篇大论、侃侃而谈,那是聊闲篇,不是写材料。
真正的材料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有用的。
第三,使用陈述句,少用疑问句。
我们写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在陈述客观事实,可能会包括事实、数据、图表等多种形式,但基本上不会有议论和评判,也很少去描写主观感受。
可能有的领导在讲话的时候,偶尔会有提问或者反问,但这属于极少数情况。
“么、了、呢、吧、哈”等这样的语气助词也尽量少用。
第四,不是不能用修辞手法,但不要乱用。
写材料不是文学艺术,倒叙、插叙、比喻、描写、夸张等文学上的修辞手法基本用不到。
但在一些领导的讲话材料中,可能会用到“排比”、“类比”和“对仗”。
排比是为了加强气势,体现内容的全面、思考的丰富和语势的增强。
类比为了把道理讲得更明白、更清楚、更透彻。
“对仗”更多的用在小标题上,让标题显得规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五,语言要通顺。
“通”指的是逻辑要通。
“顺”指的是在语言上的先说什么后写什么,对方理解起来才更加顺畅。
与通顺相对应的就是不通顺,不通顺的典型表现是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人看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想让语言通顺,实际要做的就是调整语言的前后顺序,填补逻辑上的空白点,使受众更容易理解。
第六,尽量避免生僻字。
体制内各种类型的文字材料,汉语3000个常用汉字基本上都可以完成。
生僻字不是不能用,而是要尽量少用。
站在受众的角度,生僻字不但会增加对方的阅读负担,还会有炫耀自己的嫌疑。“炫耀”就会让人很讨厌。
以上,和大家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