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中午,在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救灾安置点——六道河中学临时安置点,食堂里飘来阵阵饭菜香,村民们有序进入食堂。
受强降雨影响,兴隆县部分村庄受灾,当地紧急开展受灾村民转移安置。六道河中学临时安置点自8月2日启用以来,已接收受灾群众700余人,涉及六道河镇的15个村。
76岁的周家庄村村民陈国春端着餐盘说:“天天有热乎饭,踏实。昨儿青椒炒肉、白菜粉条,今儿中午白菜炒肉、烧茄子、黄豆炒肉。”
食堂外,冬瓜、萝卜、圆白菜堆成小山。“社会捐赠了3000斤蔬菜,外加米面油,基本生活有保障。”安置点负责人王新宇说。
紧邻食堂是住宿区。安置点已启用男、女生宿舍楼两栋,共800多个床位,内部配备了充足的基本生活物资。
3日下午,记者在住宿区遇到了正在发愁的王桂利。他来自小关门村,儿子才一岁多,由于转移比较匆忙,奶粉罐快见底,尿不湿也所剩无几。仅仅过了一夜,崭新未开封的婴儿用品就已经放在了床头。“跟工作人员一说,大清早他们就从县城捎来了。”王桂利说。
“今日高压157,给您开了药,记得按时吃。”在安置点医务室,来自六道河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孙桂华,为72岁的村民华文起完成诊治后,又为患有膝盖滑膜炎的村民石秀杰开了止疼膏药。
在安置点,不少年纪较大的村民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定期服药。
这间小小的医务室,仅仅在4日上午,就接诊了30多名村民。六道河中心卫生院的10多名医生两班接力守护。兴隆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的医生也及时抵达,每日至少开展两次巡诊。
“多亏了这儿的大夫!”周家庄村的赵翠莲舒展眉头。赵翠莲8岁的小孙女胡惜妍因感染导致双眼严重红肿,医务室迅速处置,并安排救护车一路将孩子送往县医院。
下午1时,记者再次看到小惜妍,她眼部的红肿已消退不少。“悬着的心可算落地了。”赵翠莲长舒一口气。
紧急转移给村民们带来了一些焦虑。在医务室里,白衣天使们用朴实的乡音安抚大家;学校大屏幕也播放起了电影,充实被安置群众的日常生活。
“我们尽力用乡亲们最熟悉的方式,帮大家把情绪稳定下来,一步步回归日常。”王新宇说。
兴隆县教育部门每天组织数十名志愿者,照顾群众所需的每一处细节。“虽然是临时的家,也要温暖。”王新宇说,“我们将持续摸排调度,尽一切可能满足受灾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