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开头与结尾”常用方式方法与写作技巧,让你成文章高手
来源 211写作课堂
“开头与结尾”写作法
作者:Ashida
开头和结尾,实则是文章的脸面和尾巴。开头写得抓不住人,谁耐烦往下看?结尾收得没滋味,前面写得再好也白搭。就像包饺子,皮儿捏不紧露馅不行,最后捏的褶子不漂亮也差口气。开头如何“抓人”,结尾如何“留人”,中间如何“走人”(让人顺顺当当读下去)?多练,多改,写着写着就明白:好开头像打招呼,让人愿意跟你聊;好结尾像说再见,让人心里留着念想。加油,你写的东西,早晚能让人一看开头就放不下,一看结尾就忘不掉。
首先强调的是,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不是单独用的,得根据你写的内容搭着来。比如开头用“场景开头”写雨天妈送伞,结尾就可以用“呼应开头”写雨停了,妈晾伞的样子,再加点“抒情”,说那伞比啥都暖。仿写的时候,别光抄句子,得学思路。比如学“悬念开头”,就找个身边的“怪事”,学“留白结尾”,就把话说一半,让人想。原创的时候,别怕简单,开头直接说“我要写我妈”不丢人,关键是后面写得真;结尾哪怕就说“我妈真好”,只要前面的事感人,照样有劲儿。
一、15种开头写作法
第一种:开门见山
就是一上来就说正事,不铺垫、不绕圈,像跟人打招呼“我叫啥”一样直接。比如写“我的奶奶”,直接来“我奶奶做饭特香,尤其是红烧肉”。
开头就点出要写的人、事、物,比如“今天说的是小区门口的修鞋摊”“那棵老槐树在我家院儿里站了五十年”。别太干巴,光说“我写的是狗”不行,得带点特点,比如“我家的狗是个怂包,见了猫就躲”。
找篇课文里的开门见山开头(比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模仿着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直接说他啥特点。
文:巷口的张记豆腐脑,每天早上五点就冒热气。老板老张舀豆腐脑的勺从来不抖,满满一勺扣在碗里,撒上榨菜、虾皮、香菜,最后浇一勺红油,香得能把睡懒觉的人勾起来。
第二种:提问开头
就是一上来就抛个问题,让人想知道答案,像说书人拍惊堂木“这事儿怪不怪?”比如“你见过凌晨四点的菜市场吗?”
用“为啥”“你信吗”“啥样的”等疑问词,比如“为啥爷爷总对着老照片发呆?”“你见过会笑的石头吗?”问题得和下文有关,别问“宇宙有多大”然后写你家小狗;问题别太简单,“吃饭了吗”这种不行,得有点嚼头。
模仿《十万个为什么》的提问方式,写一段关于你家老物件的开头,比如“我家那个掉漆的搪瓷缸,为啥总摆在桌子正中间?”
文:你见过把冰棍藏在棉被里卖的吗?小区门口的李大爷就这么干。大热天里,他推着个旧木箱,棉被裹得严严实实,掀开一角就冒白气,五毛钱一根的绿豆冰棍,甜得能压下一整天的热。
第三种:场景开头
就是一上来先描绘个画面,让人好像亲眼看见一样,比如“雨下得正急,王婶抱着个纸箱子在公交站跑,箱子角还滴着水”。
写清楚时间、地点、景象,带点声音、颜色、动作,比如“傍晚的操场,路灯刚亮,几个小孩追着皮球跑,影子被拉得老长”。场景得为下文铺垫,写吵架就别开头写“阳光灿烂鸟儿叫”;别堆太多细节,挑最显眼的写,比如“厨房的灯亮着,妈系着围裙在切菜,案板‘咚咚’响”。
找一段《水浒传》里的场景描写(比如武松打虎前的山神庙),模仿着写你放学回家看到的景象,从楼道的灯写到家里的动静。
文:凌晨三点的急诊室,白炽灯亮得晃眼。护士推着治疗车“轱辘轱辘”过走廊,床帘后面传来低低的咳嗽声,墙角的饮水机“咕嘟”冒了个泡,把趴在桌上打盹的男人惊醒了。
第四种:故事开头
就是用个小故事或小片段引出正题,像朋友聊天“我跟你说个事儿,由此想到……”比如写“诚信”,先写“上次买水果多找了五块钱,妈非让我送回去”。
开头讲个短故事(一两句话就行),再引出要写的主题,比如“小时候偷摘邻居家的枣被抓,现在才懂啥叫‘不是自己的别碰’”。故事得短,别写半天才入正题;故事和主题得有关联,写母爱就别开头讲你摔了一跤。
模仿寓言故事的开头,先讲个生活小事,再引出一个道理,比如“那天帮张奶奶抬米,她硬塞给我两个苹果,原来‘帮忙’不是白干的,是能换甜的”。
文:去年冬天在公交站,见个大爷掏不出公交卡,急得直拍口袋。后面的姑娘说“我帮您刷”,大爷非要塞给她一块钱,说“一码归一码”。这事儿让我琢磨,有些规矩,比钱金贵。
第五种:引用开头
就是先拽句名言、俗语、歌词,再往下写,像写作文时用“俗话说……”比如“我妈总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所以每天六点就掀我被窝”。
引用的话得大家熟悉,比如“‘春雨贵如油’,今年春天的雨却跟不要钱似的,下起来就不停”;引用完了别晾着,得接上自己的话。别瞎引用,“书中自有黄金屋”后面写打游戏就不对;别用太生僻的,“之乎者也”的让人看不懂。
找句你爸妈常说的口头禅,用它开头写一段和他们有关的事,比如“我爸总说‘慢工出细活’,他修自行车时,一个螺丝能拧五分钟”。
文:“远亲不如近邻”,这话在我家楼里体现得最明白。三楼的李姐出差,钥匙托给我妈;我家水管爆了,五楼的王哥拎着扳手就下来。谁家做了好吃的,端一碗挨户送,楼道里总飘着饭菜香。
第六种:抒情开头
就是一上来就把感情抛出来,高兴、难过、想念啥的,比如“一到秋天,我就想起外婆,她总在这时候腌咸菜”。
用“我想”“我爱”“忘不了”这类词,直接说感受,比如“我太想念老家的院子了,想念葡萄架下的凉席,想念夜里的虫鸣”。感情得真,别假惺惺“我好感动啊”却没具体事;别太夸张,“我悲痛欲绝”后面写丢了块橡皮就不像话。
模仿《乡愁》的开头,写一段你对某个地方的感情,比如“每次路过老校门,腿就像被钉住了,那些在操场疯跑的日子,一下子全涌到眼前”。
文:每次闻到煤球炉子的味儿,鼻子就发酸。小时候住平房,冬天的早上,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白气,妈把烤好的馒头揣在我怀里,说“暖乎着,上学别冻着”。那点热乎气,好像到现在还焐着心口。
第七种:对比开头
就是把两个不一样的人、事、景放一块儿比,突出其中一个,比如“城里的猫养在空调房,乡下的猫在房顶上跑,我家那只,是从乡下抱来的‘野性子’”。
找相反的特点对比,比如“以前的冬天,人裹得像粽子;现在的冬天,穿件薄羽绒服就敢出门,不是人抗冻了,是暖气越来越热”。对比的两样东西得有可比性,别拿猫和冰箱比;对比是为了突出重点,别两边都写得一样多。
写你家现在和过去的变化,用对比开头,比如“以前看电视凑邻居家,黑白的;现在家里三个电视,却总没人看,手机屏幕比啥都亲”。
文:我爷的手机是老年机,只能接打电话,屏幕裂了道缝还在用;我弟的手机换得比衣服勤,新出的型号三天就摸出包浆。可爷的手机里存着全村人的号码,弟的手机里,好多联系人连名字都记不清。
第八种:悬念开头
就是一上来就说个让人纳闷的事,让人想知道“后来呢”,比如“张大妈昨天把攒了三年的钱取出来,揣在布袋里,往火车站走”。
写反常的事、没结果的事,比如“平时总骂人的王老师,今天上课眼圈红红的,没布置作业就走了”。悬念别太玄乎,最后圆不回来,比如“他半夜收到个包裹,打开后尖叫一声”,结果里面是只老鼠,就没劲了;悬念得和下文有关,别瞎挖坑。
模仿侦探小说的开头,写一段发生在你身边的“怪事”,比如“爸今天没去下棋,坐在沙发上擦了三遍老花镜,总往窗外看,好像在等啥人”。
文:李叔的修车摊摆了十年,昨天突然收了摊,把工具一件件擦干净,装在一个大箱子里。问他咋了,他只说“不干了”,可我看见他擦扳手时,手在抖。
第九种:比喻开头
就是把要写的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让人一下子明白它的特点,比如“我妈像个陀螺,从早转到晚,停不下来”。
找两样有相似点的东西,比如“老槐树的影子像块大毯子,夏天一铺,半个院子都凉快”;比喻得新鲜点,别总说“月亮像圆盘”。别瞎比喻,“爷爷像个冰箱”就不像话,得说“爷爷像老座钟,每天准点起床,从不差分秒”。
把你的老师比作一个常见的东西,比如“王老师的声音像闹钟,每天早上‘上课了’一喊,再困的人也得坐直了”。
文:小区的快递柜像个小银行,每天都排着队。格子门“啪嗒”弹开的声音,比打开存钱罐还让人高兴——里面装着新衣服、零食,还有远方朋友寄来的明信片。
第十种:声音开头
就是一上来先写个声音,让人好像听见了一样,比如“‘哐当’一声,王大爷的三轮车又掉链子了,这是这个月第三次”。
写清楚是谁发出的声音,声音是啥样的,比如“厨房传来‘滋啦’一声,准是妈把鸡蛋倒进油锅了,香味跟着就飘出来”。声音得有意义,别写“树叶沙沙响”然后说别的;声音要能让人联想到画面,比如“‘咚咚咚’的敲门声,节奏又急又重,一听就是我那急性子的表哥”。
写一段以你家某个声音开头的文字,比如“每天早上六点,楼道里准响起张奶奶的拐杖声,‘笃、笃、笃’,从三楼到一楼,像个活闹钟”。
文:“收废品嘞——”这声吆喝一从巷口传来,二楼的赵奶奶就会探出头,“小伙子,等会儿,我有纸箱子”。那声音拖着长调,带着点沙哑,比天气预报还准,一听就知道是老陈来了。
第十一种:时间开头
就是一上来就说时间,让人知道故事发生在啥时候,比如“十年前的那个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我第一次见到爷爷”。
用具体的时间,比如“2018年3月15号,我买了第一辆自行车”“小时候的每个暑假,我都在乡下外婆家过”。时间别太模糊,“很久很久以前”适合童话,写真人真事得具体点;时间要和内容有关,别写“昨天”然后说去年的事。
回忆一个对你重要的日子,用时间开头写下来,比如“2020年9月1号,我背着新书包走进校门,手心全是汗,怕找不到教室”。
文:2015年的中秋节,爸在外地打工没回来。妈把月饼切成三块,给我和妹妹各一块,剩下的那块放在爸的位置上,说“等他回来热了再吃”。结果那月饼放硬了,爸也没赶上。
第十二种:欲扬先抑开头
就是想夸一个人,先说说他的小缺点,比如“我同桌不爱说话,下课总趴在桌上,后来才知道,他是在帮我整理笔记”。
先写不好的、让人讨厌的地方,再慢慢转到好的方面,比如“张老师留的作业总比别人多,天天盯着我们背书,后来才明白,她是怕我们考不上高中”。“抑”的部分别太过分,别把人写得一无是处,后面圆不回来;“抑”和“扬”得有反差,比如开头说“他很小气”,后面写“他把省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
写一个你一开始不喜欢后来喜欢的人,用欲扬先抑开头,比如“楼下的刘奶奶总爱管闲事,谁家吵架她都去劝,直到有次我忘带钥匙,她让我在她家待了一下午”。
文:小区的流浪猫总偷王婶家的鱼,王婶见了就骂,拿扫帚赶。可那天降温,我看见她把一个旧棉垫放在墙角,上面还放了半碗猫粮,嘴里嘟囔着“冻死了算谁的”。
第十三种:物件开头
就是用一个东西开头,通过这个东西引出人和事,比如“抽屉里的那只布老虎,是奶奶用碎布头拼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比任何玩具都珍贵”。
写清楚物件的样子、来历,比如“书桌上的钢笔,笔帽掉了漆,是爸送我的生日礼物,他说‘好好写字,字如其人’”。物件得有故事,别写“我有个杯子”然后说别的;物件要能让人联想到背后的人,比如“那把旧雨伞,伞骨断了一根,是妈接我放学时共用过的,她总把伞往我这边歪”。
拿你家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开头,写一段文字,比如“衣柜最底下压着件小毛衣,袖口磨破了,是我刚出生时姥姥织的,她说‘针脚密点,暖和’”。
文:工具箱里有个断了柄的锤子,是爷爷的宝贝。木柄裂了用铁丝捆着,锤头锈得发乌。爷爷总说“这锤子敲过咱家三间房的地基,比现在的新锤子结实”,每次修东西,还非得用它。
第十四种:天气开头
就是一上来先写天气,用天气烘托气氛,比如“雨下了整整一天,跟我的心情一样,阴沉沉的,提不起劲儿”。
写清楚天气状况,再联系到人的心情或事情,比如“太阳毒得像要把人烤化,可工地上的工人还在干活,汗顺着安全帽往下滴”。天气别和内容脱节,写开心的事别用“狂风暴雨”;天气要能帮着表达感情,比如“雪下得又大又急,把脚印都盖没了,就像奶奶走的那天,啥都留不下”。
用一种天气开头,写一段对应的心情,比如“刮了一夜的风,窗户‘呜呜’响,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起白天跟妈吵的架”。
文:大雾锁了整座城,对面的楼都看不清。爸骑着电动车送我上学,围巾把我裹得只剩俩眼睛,他说“别怕,跟着前面的灯走”。车把上的小灯晃啊晃,在雾里开出一条亮闪闪的路。
第十五种:感受开头
就是一上来就写身体或心里的感受,比如“手里的录取通知书烫得像块烙铁,捏得越紧,手心越出汗”。
写清楚是啥感受(冷、热、疼、慌),比如“胃里空落落的,像揣了个冰窟窿,这才想起,早上急着出门,没吃早饭”。感受得真实,别写“我高兴得飞起来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感受要和下文有关,别写“头疼”然后说去公园玩了。
写一次你紧张的经历,从感受开头,比如“腿肚子转筋,说话都打哆嗦,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忘了背好的词儿”。
文:手指被针戳了一下,钻心地疼,可妈没吭声,继续给我缝书包带。线在她手里绕来绕去,针脚走得又密又匀,好像那点疼,还没书包带磨破的地方重要。
二、16种结尾写作法
第一种:总结结尾
就是最后把想说的道理或感受说透,比如“这就是我爸,一个不会说好听话,却啥都为我做的人”。
用“总之”“说到底”“这就是”等词,把前面写的内容总结一下,比如“说到底,奶奶的咸菜里,腌的不是菜,是对我们的惦记”。别重复前面的话,得有点升华,比如前面写了妈做饭、缝衣服,结尾可以说“妈做的不是饭,是家的味道”。
写一段关于朋友的事,最后总结他是个啥样的人,比如“他总爱损我,却在我难过时默默递纸巾,这就是我那嘴硬心软的朋友”。
文:张大爷的修鞋摊没赚啥大钱,可他钉的鞋掌比别人结实,补的裂口比别人平整。说到底,他修的不是鞋,是过日子的踏实。
第二种:提问结尾
就是最后抛个问题,让人自己琢磨,比如“你说,那棵老槐树看着人来人往,它记不记得小时候爬树的我?”
用疑问的语气,把没说透的事留给读者想,比如“王婶把钱给了骗子,明知道可能要不回来,可她说‘万一是真的呢’,你说,这傻不傻?”问题别太难,别问“宇宙的意义是啥”;问题得和前文有关,比如前面写了爷爷守着老房子,结尾问“人老了,是不是都把根扎在一个地方了?”
写一件让你纳闷的事,结尾用提问,比如“小李总帮邻居收快递,自己的却常忘了取,你说,他咋总把别人的事看得比自己的重?”
文:刘老师退休那天,抱着一摞作业本走的,本子上全是她用红笔写的评语。她教了四十年书,没当过啥大官,可走的时候,校门口站满了来送她的学生,你说,这样的老师,算不算成功?
第三种:展望结尾
就是最后说说对未来的期待,比如“明年春天,我还去看那棵老槐树,说不定它又发了新芽,比去年更旺”。
用“以后”“将来”“等”等词,比如“等我长大了,也要学爸那样,把坏了的东西修好,不是为了省钱,是为了留住点啥”。展望得实在,别瞎许愿“我要当总统”;要和前文呼应,比如前面写了学做饭,结尾可以说“以后我要给妈做她最爱吃的红烧肉”。
写你学的一项技能(比如骑车、做饭),结尾展望以后,比如“现在我骑得稳稳的了,以后要带着奶奶,去她总念叨的公园看看”。
文:那盆绿萝被我养得枝繁叶茂,垂下来的藤快拖到地上了。等搬家的时候,我要给它换个大盆,让它接着长,长到能爬满整面墙,像老家院儿里那棵总也长不完的爬山虎。
第四种:呼应开头
就是结尾和开头说的事对上,比如开头写“奶奶的红烧肉真香”,结尾写“现在我也会做红烧肉了,味道像奶奶做的,就是少了点她身上的围裙味”。
重复开头提到的人、事、物,比如开头写“巷口的豆腐脑”,结尾写“现在每天早上,我还会去喝一碗,老张的勺还是不抖,只是头发比以前白了”。别完全重复,得有点变化,比如开头说“雨下得大”,结尾可以说“雨停了,天边出了彩虹,就像那天王婶帮我收的衣裳,干了带着太阳香”。
开头写“我家的狗很怂”,结尾呼应一下,比如“现在它见了猫还是躲,可我放学回家,它总会第一个扑过来,再怂也是我家的宝”。
文:开头写“爷爷的老座钟走得准,每天早上七点响”,结尾写“爷爷走后,座钟停了,我上了弦,它又‘滴答滴答’走起来,好像爷爷还坐在旁边,看着它不说话”。
第五种:留白结尾
就是不说透,留个尾巴让人想,比如“他把信折好,放进抽屉最底下,锁上,转身去厨房做饭,锅里的水快开了”。
写到关键处停下,不交代结果,比如“妈把我织的歪歪扭扭的围巾围在脖子上,说‘暖和’,眼角有点亮,转身去洗碗了”。别留太多悬念,让人摸不着头脑;留白得有味道,比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手牵着手,慢慢往家走,没说话,可谁都知道,他们要说的,都在步子里呢”。
写一段家人送你出门的场景,结尾留白,比如“爸帮我把行李放上车,说‘到了打电话’,车开的时候,后视镜里他还站在那儿,手插在裤兜里,没动”。
文:李叔的修车摊空了,地上的油渍还在,像幅没画完的画。有人说他回了老家,有人说他去了儿子那儿。只有那把掉了漆的扳手,还挂在旁边的树上,风吹过,晃了晃。
第六种:抒情结尾
就是最后把感情直接说出来,比如“奶奶,我想你了,想你做的咸菜,想你骂我的时候,想你总也梳不整齐的白发”。
用“我知道”“我明白”“我想”等词,直接表达感情,比如“我知道,爸不是不爱说话,他的爱都在修自行车的螺丝里,在给我掖被角的动作里,重得很”。感情得真,别喊口号;要和前文的事结合,比如前面写了妈冒雨送伞,结尾可以说“那把伞小,妈半个身子都湿了,可我知道,那是天底下最大的伞”。
写一件家人为你做的事,结尾抒发感情,比如“妈半夜起来给我掖被角,脚步声轻得像猫,我装睡,眼泪却湿了枕头,原来她总说‘不困’,是假的”。
文:老房子拆的时候,我捡了块砖,上面还有我小时候画的歪歪扭扭的小人。摸着砖上的纹路,像摸到了奶奶的手,粗糙,却暖。原来有些东西拆了,可根还在,在心里头,挪不走。
第七种:引用结尾
就是最后拽句名言、俗语,比如前面写了邻里互助,结尾说“妈说得对,‘远亲不如近邻’,这楼里的人,比亲戚还亲”。
引用的话要能总结前文,比如前面写了坚持的事,结尾可以说“爷爷总说‘水滴石穿’,现在我信了,他种的那棵死了又活的树,今年结了三个果子”。别用生僻的话,得让人懂;引用要自然,别硬塞,比如前面写了做饭,结尾说“‘民以食为天’,可我觉得,饭里的爱,比天还大”。
写一段你坚持做的事(比如练字、跑步),结尾用一句俗语,比如“练了三年字,终于不像鸡爪刨的了,爸说‘功到自然成’,这话不假”。
文:张奶奶总把废品攒起来,卖的钱捐给福利院,有人说她傻,她却说“积少成多”。现在楼里好多人都跟着她攒,废品堆成了小山,倒像座小金山,闪着光。
第八种:号召结尾
就是最后让人行动起来,比如“有空多回家看看吧,爸妈盼的不是你带啥礼物,是你坐在那儿,听他们说说话”。
用“让我们”“别忘了”“请”等词,比如“别忘了给楼道的灯换个新灯泡,说不定晚归的邻居正需要那点亮”。号召得实在,别喊“让世界充满爱”这种大口号;要和前文有关,比如前面写了流浪猫,结尾可以说“给它们留点吃的吧,冬天冷,它们也想活下去”。
写一件需要大家一起做的小事(比如爱护小区环境),结尾号召一下,比如“别随手扔垃圾了,弯个腰捡起来,小区干净了,咱住着也舒坦不是?”
文:老手艺越来越少了,修鞋的、弹棉花的、做糖葫芦的,见一回少一回。路过他们的摊,停下看看吧,哪怕不买啥,说句“您辛苦”,他们的腰板,说不定能挺得直点。
第九种:场景结尾
就是最后描绘一个画面,让人记住,比如“夕阳把天染成了橘红色,爷爷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烟,老黄牛在旁边反刍,一动不动,像幅画”。
写清楚时间、地点、景象,带点静悄悄的感觉,比如“路灯亮了,修鞋摊收了,张大爷推着车往家走,影子被拉得老长,车轱辘‘吱呀’响,在巷子里荡开”。场景要和前文呼应,比如前面写了白天的热闹,结尾可以写晚上的安静;场景要有点余味,让人能想下去。
写一个你常去的地方,结尾描绘它傍晚的样子,比如“菜市场收摊了,地上有点湿,卖菜的阿姨把烂菜叶扫成一堆,准备喂羊,远处传来收废品的吆喝,慢悠悠的,像在说再见”。
文:雪下了一夜,早上推开窗,老槐树变成了白的,枝桠上堆着雪,像开了满树的梨花。树下,张奶奶扫出一条小道,脚印一串,通向巷口,像条银链子,拴着整个冬天。
第十种:比喻结尾
就是最后用个比喻,把感情或道理说透,比如“妈做的鞋,针脚密得像网,把我的脚裹在里面,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
找个和前文有关的比喻,比如前面写了老师,结尾可以说“王老师的话,像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现在长得老高了”。比喻得新鲜,别总说“母爱像太阳”;要和前文的事结合,比如前面写了朋友帮你,结尾可以说“他那几句话,像块创可贴,把我心里的伤口糊得暖暖的”。
写一段关于帮助的事,结尾用个比喻,比如“李姐帮我看孩子的那几天,她的笑像块糖,甜得我心里的慌劲儿都化了”。
文:那本旧相册的纸都黄了,照片上的人有的走了,有的老了,可翻开它,那些日子就像刚摘的葡萄,酸里带甜,凑得再近闻,都有股清香味儿。
第十一种:强调结尾
就是最后把重要的事再说一遍,让人记住,比如“真的,那不是普通的咸菜,是奶奶用一年的心思腌出来的,就盼着我们回家”。
用“真的”“你要知道”“记住”等词,比如“你要知道,爸不是不爱你,他只是把话憋在心里,比谁都疼你”。别啰嗦,强调一次就行;要强调最感人的地方,比如前面写了很多事,结尾强调“那双手,才是家里最能干的手”。
写一段关于家人的付出,结尾强调一下,比如“妈总说‘不累’,可我看见她偷偷捶腰,真的,她不是不累,是觉得为我们累,值”。
文:老座钟走得慢,比北京时间慢十分钟,可爷爷从不调。真的,他不是不会调,是怕走得太快,日子就过慌了,慢下来,才能把每一天过实在。
第十二种:结果结尾
就是最后交代事情的结局,比如“那盆快死的绿萝,被我天天浇水,现在活过来了,叶子绿得发亮,就像当初奶奶说的‘用心待它,它就不会走’”。
写清楚“后来怎么样了”,比如“后来,爸把那辆旧自行车修好了,刷了层新漆,放在阳台,说‘等孙子长大了,教他骑’”。结果要和前文呼应,比如前面写了努力,结尾写成功;结果可以带点感情,比如“后来那棵树活了,枝繁叶茂,像在跟我们说‘谢谢’”。
写一件你努力做的事(比如学骑车、考试),结尾写结果,比如“摔了八回,我终于会骑车了,风从耳边过的时候,眼泪掉了下来,不是疼的,是高兴的”。
文:李叔的儿子接他去了城里,临走时,他把修鞋工具送给了对门的小王。后来小王也摆了个摊,钉鞋掌的样子,跟李叔一模一样,连锤子敲下去的节奏都一样。
第十三种:感叹结尾
就是最后用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比如“这就是我家的老槐树啊,守了我们一辈子,比亲人还亲!”
用“啊”“呀”“呢”等词,比如“奶奶的手真巧啊,啥破烂到她手里,都能变成宝贝!”别滥用感叹号,一个就够;感情要真,别瞎感叹,比如“这碗面太好吃了呀,比山珍海味还香!”
写一个让你感动的瞬间,结尾用感叹句,比如“他就那么站在雨里,把伞全往我这边歪,自己淋得像落汤鸡,这朋友,这辈子交得值啊!”
文:张大爷修了一辈子鞋,手上全是茧子和裂口,可他钉的鞋掌,走在路上“咚咚”响,踏实得很!这样的手艺人,现在真不多见了啊!
第十四种:拓展结尾
就是最后从一件事说到更多事,比如“不光是我奶奶,天下的奶奶大概都这样,把爱藏在饭里、菜里、缝补里,不说,可我们都懂”。
从“这一个”说到“这一类”,比如“李叔的修车摊是这样,巷口的杂货铺、早点摊也是这样,守着一个小摊,守着日子,守着人情味”。拓展得合理,别从“修鞋”说到“宇宙”;要有点普遍意义,比如从个人的事说到大家的事。
写一件发生在你小区的事,结尾拓展一下,比如“王婶帮李奶奶买菜,张叔帮赵大爷扛米,我们小区是这样,大概每个小区都有这样的人吧,让日子暖乎乎的”。
文:那棵老槐树结果的时候,小孩们会摘了吃,酸得咧嘴。其实不光这棵树,院里的石榴、葡萄、月季,都是这么长的,结的不光是果,是一院子的盼头,谁家的日子不这样呢?
第十五种:动作结尾
就是最后写一个动作,让人想象后面的事,比如“妈把包好的饺子放进冰箱,擦了擦手,看了眼墙上的日历,上面圈着我回家的日子,笑了”。
写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他把那封信又读了一遍,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起身,往车站走,脚步比来时轻快”。动作要能表达感情,比如“攥紧拳头”表示决心,“抹了把脸”可能是哭了;动作要和前文有关。
写一段分别的场景,结尾用一个动作,比如“车开了,他站在月台上,挥着手,直到看不见我们,才慢慢转过身,手还举着”。
文:爷爷把那棵树浇完水,直起腰,拍了拍树干,像拍老朋友的肩膀。夕阳照在他背上,影子落在树根上,缠缠绕绕,分不开。
第十六种:物件结尾
就是最后落在一个东西上,比如“那只布老虎还摆在我的床头,针脚虽然歪,可每次看到它,就像看见奶奶坐在灯下,眯着眼穿针的样子”。
写清楚物件的样子和它带来的联想,比如“那把断了柄的锤子,还在工具箱里,锈得更厉害了,可每次爸拿起它,手就稳了,好像爷爷在旁边看着”。物件得有特殊意义,别写“桌子还在那儿”;要通过物件表达感情,比如“那只搪瓷缸还在桌上,里面的茶渍结了层壳,可妈每天还会给它倒满水,好像爸还坐在对面喝”。
写一个对你重要的物件,结尾落在它身上,比如“那支钢笔我还在用,笔帽上的漆掉得差不多了,可写出的字,总觉得比别的笔稳,像爸站在旁边看着我写”。
文:搬家的时候,我把那块从老房子拆下来的砖带了过来,放在窗台上。下雨的时候,砖缝里会冒出点潮气,像老房子在叹气。其实它不是砖了,是个念想,把过去和现在,连在一块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