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西宁市各级工会广泛开展“夏送清凉”活动,为高温下坚守一线的劳动者送去缕缕清凉与浓浓关怀,让他们清凉度夏、舒心劳动。
强化统筹部署,聚焦重点群体。为确保“送清凉”活动高质高效开展,西宁市总工会优化工作方案,第一时间下拨专项资金,县区、园区及产业工会积极响应,推动形成“市级牵头、基层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聚焦露天作业的交通、物流、建筑、环卫等重点行业,聚焦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灵活就业人员,聚焦防暑物资保障、健康权益维护、安全生产监督等职工和企业所需所盼,全市各级工会组建30多个慰问小组,深入企业车间班组、户外高温作业现场,走访慰问职工群众3万人次,发放防暑降温物资折价285.77万元。
坚持数智赋能,提升服务效能。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新趋势,西宁市总工会创新推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按需设立数智化送清凉服务专栏,依托全总“职工之家”和青海省总“青工之家”APP开发“清凉券”“电子兑换码”等功能模块,有效实现清凉物资精准投放、便捷领取和及时供应。期间,通过“青工之家”APP发放清凉券400张、“职工之家”APP发放清凉券2900余张,职工线上领券成功后即可在线下核销并领取清凉物资。
注重分类指导,释放基层活力。西宁市各基层工会结合地区行业特点和职工需求,创新活动形式,营造活动氛围,推动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夏送清凉”工作格局。湟源县总工会针对户外劳动者作业特点“量体裁衣”,为职工送上冰袖、便携风扇、大容量水杯等物资,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行业需求。城东区总工会搭建“工会凉棚”西瓜摊,将传统西瓜摊升级为集即时解暑、短暂休憩、信息获取、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户外劳动者关爱驿站,切实打通服务户外劳动者的“最后一公里”。各级工会利用工会驿站平台,提供纳凉、避雨、饮水、如厕、用药等暖心服务,进一步优化职工服务阵地功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邢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