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记者 梁嘉蕾
咖啡加工工、旅拍定制师、保鲜花制作工……当这些充满诗意的新职业名称跃入国家职业目录,引起无数求职者的好奇。
听起来如此美好浪漫,这些新职业在市场上究竟有多少岗位需求?记者发现,新职业令人心动的光环背后,岗位稀缺、求职遇冷等问题频现。新职业虽获得国家认证,短时间内却还未在即时用工上反映出来。
部分新职业
在招聘平台难觅其踪
“都被国家纳入新职业了,肯定说明就业市场好啊!”正在求职的小刘很困惑,她正是看到了养老服务师被纳入第七批新职业的新闻后,才主动开始投递简历。谁料招聘市场的相关岗位寥寥无几,“大部分养老服务公司还是招护工护士为主,HR听到这个新职称就推荐销售岗位,真正的专业岗位凤毛麟角。”
记者梳理了多家主流招聘平台的数据发现,尽管新职业名单不断扩容,但实际的招聘率并不高,许多职业甚至难以找到对应的招聘岗位。
在BOSS直聘、前程无忧、58同城等几大热门网络招聘平台上,记者先后搜索了养老服务师、保鲜花制作工、工伤预防咨询师、烧烤料理师等几个热门新职业,有些工作内容相似,但岗位名称并非新职业发布的官方叫法,例如多家企业招聘花艺师、鲜花加工等工种,其岗位职责与新职业保鲜花制作工高度相似,却未采用官方名称;烧烤料理师无精准匹配岗位,但大量烧烤店都在热招烤串师傅与学徒;工伤预防咨询师更是难觅踪迹,养老服务公司招聘仍以护工、销售为主。
新职业多分布在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健康服务、现代生活服务等领域中。多家招聘平台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发布新职业招聘信息最多的行业是互联网行业,“智慧”“人工智能”“机器人”“机械”等关键词频现,且中小型企业对新职业需求量更大。
而那些小而美的生活服务类岗位,相比互联网技术类,就业机会则更少些。例如,虽然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但目前养老服务市场鱼龙混杂,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市场需求分散、行业标准不完善等各种因素制约下,就业机会的分布并不均衡。
新职业发布是前瞻性指引
非即时用工需求
实际上,新职业发布是前瞻性指引,而非即时用工需求。多数新职业仍处萌芽期,未形成规模化产业。从职业认证到形成规模用工需求,需要经历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产业配套等建设周期。
归根结底,新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体现的是市场导向、行业趋势和生活需求。
目前养老服务师虽被纳入新职业,但配套的技能标准等尚在制定中。小刘还是决定继续看看养老企业的机会,“国家把这个岗位纳入新职业,至少说明养老是有市场的,我现在进到行业里,以后这个岗位真的做起来了,我就是元老级别的。”
过去爆火今年遇冷
并不罕见
市场需求催生了职业进化,但新职业热度同样会随技术迭代起起伏伏。
前两年炙手可热的陪诊师却已经遇冷,“接单自由、高薪就业”的宣传语一度吸引了大量求职者。今年2月上海正式启动《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当时培训咨询电话一度被打爆。短短半年后,参与了培训、拿到陪诊师证的求职者却一张单子都接不到。据浦东护理行业零工市场估算,浦东地区目前每个月的陪诊需求二三百次,一天不到10次,而仅零工市场掌握的持证陪诊师就已达400多人,陪诊供需难以平衡。
随着科技进步,曾被热捧的一些新职业,需求也会出现断崖式下跌。比如软件工程师这一曾经炙手可热的科技岗位。据微软公布的信息,今年7月中旬开始在全球裁员,规模超过6000人,其中40%是软件工程师。甚至站在风口中心的AI相关岗位,也难逃“未兴先衰”,例如提示词工程师岗位热度骤降、基础程序员岗位大幅缩减。新职业也可能面临“去年百万缺口,今年一岗难求”的求职景象。
记者将在“直击新职业”系列报道的下一篇中,关注新职业培训的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