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使农村电力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新特征。作为县域电力服务的主力军,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立足皖北农业大县的产业特点,以“网格赋能、服务下沉、精准施策”为核心,创新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力服务体系。通过打通服务末梢、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政企协同,该公司将电力网格与乡村治理网格深度融合,实现了从“供电保障”到“价值创造”的转型跨越,为新时代农村电力服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一、实践背景:乡村振兴中的电力需求变革
蒙城县作为皖北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种植业向规模化、智能化转型,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对电力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数据显示,该县近三年农业用电负荷年均增长12.3%,其中大棚种植、冷链仓储等新型用电场景增速超过20%。然而,农村地区供电半径大、线路老化、服务响应慢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新形势,蒙城县供电公司深刻认识到:农村电力服务不能停留在“保通电”的传统层面,必须主动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服务模式。基于此,公司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为原则,启动服务模式创新工程,将电力服务网络延伸至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形成覆盖全域、响应快速、服务精准的电力服务新格局。
二、创新实践:构建“三维一体”服务体系
(一)网格化管理:织密服务责任网
蒙城县供电公司打破传统供电所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地理相邻、负荷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全县17个乡镇划分为36个电力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和3-5名专业网格员,形成“县供电公司—中心供电所—网格服务点—用户”的四级服务链条。这一划分方式与乡村社区网格高度契合,实现了电力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无缝对接。
在网格内推行“三定一包”责任制:定人员,明确每名网格员的服务范围和责任清单;定职责,涵盖设备巡检、故障抢修、用电咨询等12项核心任务;定标准,制定《网格服务规范》,明确响应时间、服务流程等量化指标;包成效,将用户满意度、故障抢修时长等纳入绩效考核。许疃镇种植大户张建军对此深有体会:“以前线路出问题要打好几个电话,现在网格员每天在田间地头巡查,发现问题当场就能处理,再也不用为用电发愁。”
为提升网格管理精度,公司创新推出“双图双表”管理法:绘制供电设备网络图,标注变压器、线路、表计等设备参数和位置;绘制用户用电信息图,记录每家每户的用电性质、负荷特征和特殊需求;建立设备巡检表和用户服务表,实现服务过程可追溯。这种可视化管理模式,使网格员能够精准掌握网格内的用电状况,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二)社网共建:构建协同服务圈
针对农村用电服务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的特点,蒙城县供电公司创新建立“乡村社区网格+电力网格”双网融合机制,推动电力服务融入乡村治理体系。通过与乡镇政府、村委会签订共建协议,在186个行政村设立“电力服务站”,由村干部兼任特约联络员,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商、资源共用、服务共推”的协同格局。
这种共建模式在应急服务中展现出独特优势。2023年夏季暴雨期间,小辛集乡部分农田出现内涝,电力线路面临浸泡风险。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将险情反馈给电力网格,双方联合制定紧急避险方案,仅用3小时就完成12台农用变压器的迁移和线路改造,保障了灾后抢种用电。正如小辛集乡党委书记所说“社网共建让电力服务从'单打独斗'变成'协同作战',应急处置效率至少提升了一倍。”
为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公司在全县设立34个“蒙城城乡供电师傅”抢修点,配备小型抢修工具和常用备品备件。这些抢修点依托村部、便利店等场所设立,实现“步行15分钟、骑行5分钟”的服务覆盖。据统计,抢修点设立后,农村故障抢修平均时长从47分钟缩短至21分钟,用户满意度提升至98.6%。
(三)精准服务:打造产业助推器
围绕蒙城县“粮、菜、果、牧”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供电公司推出“一业一策”服务方案,针对性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用电难题。在粮食主产区,实施“机井通电提质工程”,对全县1.2万眼机井进行线路改造和容量升级,满足大型灌溉设备用电需求;在设施农业区,建立“大棚用电服务档案”,根据作物生长周期提供错峰用电建议;在农产品加工区,开通“办电绿色通道”,实行“受理、勘查、装表”三环节并联办理,平均接电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
岳坊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转型之路,生动体现了电力服务的助推作用。该园区从传统种植转向智能温室大棚,初期面临用电容量不足、线路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供电公司接到需求后,仅用2天就完成现场勘查,制定“增容+专线”供电方案,新增2台400千伏安变压器,架设低压电缆1.5公里。如今,园区实现温湿度自动调控、滴灌系统智能运行,用电可靠性提升至99.98%,年产值较改造前增长35%。
针对农村分散式用电特点,公司创新推行“一线一案”“一户一案”定制化服务。对养殖大户,设计“双电源保障方案”,配备应急发电机接口;对乡村旅游点,提供“景观照明节能改造”服务;对独居老人,建立“用电安全定期巡检”制度。这种个性化服务模式,使每个用户都能获得适配的电力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电力服务跟着需求走”。
三、理论创新:农村电力服务的范式突破
蒙城县供电公司的实践探索,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为新时代农村电力服务创新提供了深层思考。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电力服务的“技术导向”,转向“用户导向”,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力服务理论体系。
(一)服务嵌入理论:融入乡村治理体系的路径创新
该公司将电力网格嵌入乡村治理网格的实践,验证了“服务嵌入”理论的可行性。通过与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电力服务突破了企业单一主体的局限,形成多元协同的服务生态。这种嵌入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化学反应:在组织层面,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资源层面,实现信息和设施共享;在功能层面,形成服务互补。这种模式证明,农村电力服务只有融入乡村社会治理网络,才能实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二)精准服务理论:基于需求分层的供给侧改革
“一业一策”“一户一案”的服务实践,丰富了精准服务理论的内涵。该理论强调,农村用电需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同产业、不同用户的用电特征差异显著,必须打破"一刀切"的服务模式,建立基于需求分层的供给体系。蒙城的经验表明,精准服务需要三个支撑:精细的用户画像、灵活的服务配置、动态的响应机制。这种供给侧改革思路,为解决农村电力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蒙城县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其核心启示在于:农村电力服务创新必须坚持“三个结合”——与乡村治理体系相结合,才能夯实服务基础;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彰显服务价值;与用户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提升服务温度。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农业大县,对其他类型县域也具有借鉴意义,关键在于立足本地实际,灵活调整服务策略,找到电力服务与乡村发展的契合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电力服务将面临更多新挑战、新机遇。蒙城县供电公司将持续深化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推进“数字网格”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提升服务精准度;拓展“社网共建”内涵,构建多元化服务生态圈;强化绿色低碳服务,助力农村能源结构转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打造农村电力服务的升级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电力保障。
蒙城县的实践证明,电力不仅是生产生活的能源,更是乡村发展的动能。当电力服务主动融入乡村肌理,与农业生产同频、与乡村治理共振、与农民需求对接,就能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创新,正是新时代电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价值创造的生动写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