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11写作课堂
把散文写出“意境感”28法 作者:Ashida
很多人写作喜欢写意境。啥是意境?大白话就是你读完一篇文章,脑子里能冒出个画面,心里还堵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像喝了口温茶,咽下去了,嗓子眼里还留着点甜。不是干巴巴地说事状物抒情,是让读者跟着你掉进去,在字里行间逛一圈,带点念想出来。写散文没啥难的,就是把心里的那些小破事、小念想,好好跟读者说说,说的时候,慢一点,温柔一点,就行。 仿写建议总结 多学那些把日子过成诗的作家,像汪曾祺、老舍、沈从文,他们的文字不装,带着烟火气,又藏着点小温柔。仿写的时候,别抄句子,抄感觉,看他们怎么把一个小物件写出感情,怎么把一句话说得不像白开水。 注意事项总括 写意境感,说到底就是别着急,慢慢写,把你看见的、听见的、闻见的、摸到的、想到的,一点点铺开来,别一下子全倒给读者。就像炖肉,得小火慢炖,让味道慢慢渗出来,火太大,肉就柴了。还有,得真有感触再写,没感觉硬写,就像没熟的果子,涩得很,读者不爱吃。
第一种:抓“小物件”当引子,让意境有个落脚点 这招最实在,别一上来就写“秋天来了”,你写“窗台上那只搪瓷杯,昨天还盛着冰汽水,今天早上摸杯底,结了层薄薄的水汽,像给杯子戴了层纱”,秋天不就藏在里面了? 注意:别选太扎眼的物件,越普通越好,旧钥匙、破草帽、半块橡皮,这些东西自带故事感,太新的、太亮的,反而像塑料花,不扎根。 仿写:学汪曾祺写吃的,他写“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没写高邮多好,就一个蛋,家乡的味道全出来了。你仿着写个老家的物件,比如“奶奶纳鞋底的锥子,木柄上磨出了包浆,每次她举起来,阳光都顺着锥尖溜下来,在布面上扎个亮点点”。 《晾衣绳》 阳台那根晾衣绳,是去年从老家带来的,麻绳,上面结着好几个疙瘩。今天晾衬衫,风一吹,绳子晃悠悠的,衬衫角扫过晾着的干辣椒,蹭下来点红粉末,落在水泥地上,像谁不小心撒了把星星。绳头系在钉子上,钉子锈了,红一块,黄一块,倒比衬衫上的格子还热闹。傍晚收衣服时,摸到绳结上挂着片枯叶,不知道是从哪棵树上飘来的,捏在手里脆生生的,一捻就成了碎末,混着太阳晒过的麻绳味,倒比香水还好闻。 第二种:用“感官混搭”,让意境立体起来 平时写东西,要么光写看见的,要么光写听见的,没劲。你试试把耳朵听见的,鼻子闻到的,手上摸到的揉在一块儿。比如写雨,别只说“下雨了”,说“雨打在铁皮棚上,噼里啪啦像炒豆子,溅起来的水汽带着土腥味,打在胳膊上凉丝丝的,倒比刚从井里拎出来的西瓜还提神”,这就活了。 注意:别乱搭,得合乎情理。你不能说“听见了花香”,除非是特定场景,比如风吹过花海,你先看见花动,再联想“像听见了花在喘气”,这就靠谱。 仿写:学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就是嗅觉和听觉搭着来。你仿一个,比如“老槐树的影子投在墙上,风吹着晃,像谁在拉二胡,沙沙的,带着点槐花的甜,把傍晚的天染得黏糊糊的”。 《菜市场》 菜市场门口的炸油条摊,油锅里的滋滋声裹着面香,往人鼻子里钻。旁边卖橘子的老太太,竹筐上盖着块蓝布,布角沾着点橘子皮的水,摸上去黏手,像刚哭过的小孩脸蛋。穿堂风一过,把鱼摊的腥味卷过来,混着油条香,倒成了一种特别的味,闻着就踏实。有个小孩踮着脚看炸油条,头发被风吹得乱晃,像棵刚栽的小树苗,他娘拉他走,他胳膊一甩,带起的风里,我好像都看见了油条的金黄色。 第三种:写“不完整的画面”,留个缝让读者自己填 意境最怕写太满,像把蛋糕抹得连盘子都盖住了,看着就腻。你留个空,比如写离别,别写“他走的时候我哭了”,写“他坐的车开出去老远,我还站在路口,手里攥着他忘带的手套,指缝里漏进来的风,比刚才他说‘走了啊’还凉”。他走没走,你哭没哭,读者自己能琢磨出来。 注意:别留太大的空,像拼图少了一半,读者拼不出来就烦了。留个小缺口就行,比如少写个动作,少说句对话,让那股劲悬在那儿。 仿写:学沈从文写湘西,他常写“船在水里走,人在岸上看”,不说谁在看,看啥,就让你自己想。你仿着写个场景,比如“灶台上的粥还在冒热气,筷子横在碗上,门虚掩着,风一吹,门帘晃了晃,露出门外的石板路,干干净净的,像刚有人扫过”。 《空椅子》 院子里的藤椅,上午还坐着爷爷,他戴着老花镜看报纸,报纸角被风吹得掀起来,他用石头压住。现在石头还在,报纸没了,椅子空着,藤条的缝里卡着片叶子,是从旁边的石榴树上掉下来的,红通通的,像谁不小心丢的小钱包。太阳移过来,椅子上的影子短了半截,刚才爷爷坐的地方,藤条有点发亮,像被体温焐过,摸上去比别处暖一点。 第四种:让“时间”藏在细节里,别直接说“过了多少年” 写时间流逝,最笨的是“十年过去了”,聪明的写法是让时间在物件上、在动作里显出来。比如“小时候刻在墙上的身高线,现在到我腰了,线旁边的墙皮掉了块,露出里面的红砖,像块没长好的疤”,这不就把十几年的功夫写进去了? 注意:选的细节得跟着时间变,比如树的粗细、衣服的大小、皱纹的深浅,这些是能看出来的,别选那些不变的,比如“门口的石头还在”,这体现不出时间。 仿写:学老舍写《我的母亲》,“她的手终年是红肿胀大的”,没说她操劳了多少年,但那双收里全是时间。你仿一个,比如“奶奶纳鞋底的线,以前是白的,现在总用藏青的,她说白的显脏,其实是她眼睛花了,白线上的小污点,她看不清了”。 《老座钟》 客厅的座钟,摆锤晃了三十年。小时候我总扒着钟摆看,它左右晃,像在跟我点头,那时候钟摆上的漆亮得能照见人影。现在漆掉了不少,露出里面的铜色,坑坑洼洼的,像爷爷下巴上的胡茬。钟敲半点的时候,声音有点哑,“当”一声拖得老长,像人咳嗽没咳利索。去年修钟的师傅说,这钟零件快磨没了,可它还在走,摆锤晃得比以前慢,倒像是怕走快了,把日子晃没了似的。 第五种:用“动作”代替“心情”,让情绪自己跑出来 别老说“我高兴”“我难过”,读者不爱看。你写“高兴”,就写“我攥着录取通知书,在巷子里走,踢飞了三块小石子,每块都蹦到墙根,弹回来,像在给我鼓掌”;写“难过”,就写“我蹲在地上,看着蚂蚁搬家,有只蚂蚁扛着块面包屑,走两步掉了,它转了三圈才找到,我伸手想帮它,手伸到半空又缩回来,指甲缝里还沾着刚才摘的野菜汁,绿幽幽的”。 注意:动作得符合当时的心情,别瞎动。难过的时候不会蹦蹦跳跳,高兴的时候不会慢慢吞吞,除非是特殊情况,比如喜极而泣,那动作也得有反差。 仿写:学史铁生写《我与地坛》,“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他没说多后悔,可那“来不及了”四个字,比说“我好后悔”有劲儿多了。你仿一个,比如“我把他送的书往书架最高层塞,够了三次才够着,书脊蹭到了上面的灰尘,落在我手背上,我没拍,就那么让它沾着,像沾着点啥说不清楚的东西”。 《站台》 火车开的时候,她站在月台上,没挥手。我从车窗看她,她正低头系鞋带,系了半天,其实刚才上车前她刚系过。鞋跟沾着点泥,是刚才在站台边踩的,那里有一滩水,不知道是下雨积的,还是谁泼的。车开得快了,她抬起头,我看见她手里捏着张纸巾,揉得皱巴巴的,像朵没开就蔫了的花。我赶紧转回头,盯着桌板上的矿泉水瓶,瓶身上的水珠往下淌,在桌板上积了个小水洼,映着我模糊的影子,好像也在低头看。 第六种:让“景”跟着“情”变,景里带情绪 同一片景,心情不一样,看出来的样儿也不一样。高兴的时候,“路边的草都带着笑,叶尖上的露珠亮得晃眼”;难过的时候,“路边的草耷拉着,叶尖的露珠像没睡醒,懒洋洋地挂着,风一吹就掉,好像怕我看见它哭似的”。这就是景随情变,意境自然就出来了。 注意:别太夸张,景的变化得subtle(咱用个大白话,就是“不扎眼”)。不能说高兴的时候天突然蓝得发紫,难过的时候突然黑得像锅底,除非是真的天气变了,不然就假了。 仿写: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的心情让秋都变了味。你仿一个,比如“那天去公园,花都开得好好的,可我总觉得它们低着头,像在说悄悄话,不想让我听见。风一吹,花瓣掉了几片,落在地上,铺得薄薄的,像层没人管的眼泪”。 《窗口》 以前看窗外的那棵梧桐树,总觉得它长得精神,枝桠往天上蹿,像要把云捅个窟窿。那天跟他吵完架,再看那树,觉得枝桠乱蓬蓬的,像没梳好的头发,叶子也蔫了,绿得发灰,沾着层土,好像好几天没下雨了。其实天是晴的,太阳还照着,可树底下的影子,看着就比平时暗,像谁在那儿堆了堆心事,搬不走。 第七种:写“别人的事”,藏自己的情,让意境更绕 有时候写自己的事儿太直白,不如写别人,把自己的感受藏在里面。比如你想写孤独,就写“楼下的老太太,每天傍晚都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手里拿着个毛线团,线在她腿上绕来绕去,可她半天也没织一针,就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人,像在等谁,又像谁都不等”。读者能从老太太身上,读出你的孤独。 注意:写别人的时候,别光描述,得有你观察的角度。比如“我从三楼往下看,她的白头发被风吹得像团棉花”,这个“我”的视角很重要,不然就成写故事了。 仿写:学冰心写《寄小读者》,她写国外的风景,其实藏着对祖国的思念。你仿一个,比如“公交站台上,有个姑娘抱着束向日葵,花盘太大,挡着她的脸。车来了,她没上,把花往怀里紧了紧,花瓣蹭到她的围巾上,留下点黄颜色,像谁不小心画的。我猜,她在等的人,肯定喜欢向日葵”。 《修鞋摊》 巷口的修鞋摊,老头每天早上七点摆出来,撑着块蓝布,布上绣着个“补”字,针脚歪歪扭扭的。有天我看见个姑娘,把只红皮鞋递给他,鞋跟掉了,鞋面上沾着点泥。老头戴上老花镜,眯着眼看,姑娘站在旁边,手插在口袋里,脚尖在地上蹭来蹭去,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老头补的时候,姑娘就盯着鞋跟,补好了,她付了钱,拎着鞋走,没穿,鞋跟在地上磕出“哒哒”的声,像在数着步子,一步,两步,远了。老头收拾东西时,我看见他捡起姑娘掉在地上的根头发,白的,他捏着看了看,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像扔了点啥轻得很的东西。 第八种:用“重复”的词或句子,让意境有回音 同一个词,同一个句子,在文章里重复出现,像敲钟似的,一下下往读者心里钻。比如写等待,“我坐在门口的石头上,等他。石头是凉的,等他。风从东边来,等他。远处的狗叫了,等他。”不用多说,那股子等的劲儿就出来了。 注意:别重复太多,三次差不多,多了就烦了。而且重复的词得是关键的,比如“等”“想”“那时候”,别重复些没用的,像“然后”“于是”。 仿写:学鲁迅写《秋夜》,“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重复多妙啊,那股子孤独劲儿全在里面。你仿一个,比如“抽屉里有两个信封,一个没写地址,另一个也没写地址。一个贴着邮票,另一个也贴着邮票”。 《电话》 电话响的时候,我在浇花。第一声,我没接,水壶里的水还在往花盆里流,滴答,滴答。第二声,我把水壶放下,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围裙上沾着点泥土,黑的。第三声,我拿起听筒,“喂”了一声,那边没说话,只有滋滋的电流声,像谁在叹气,一声,又一声。 第九种:写“天气”不直说,让天气从物件上冒出来 写下雨,别写“下雨了”,写“窗台的玻璃上,水痕一道叠一道,像谁用手指画的画,画了擦,擦了画,最后糊成一片,把对面的楼都染成了灰蒙蒙的”。写晴天,写“晒在绳子上的床单,被风吹得鼓鼓的,像只白鸽子,想飞又飞不动,边角扫过晾着的竹竿,发出“沙沙”的响,带着点太阳的味道”。 注意:天气得跟场景配,比如写悲伤的事儿,别用大晴天,除非你想反衬,那也得写“太阳太亮,把眼泪都照得晃眼”,这样才搭。 仿写:学汪曾祺写《昆明的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没直接写雨,可那湿润的劲儿全在里面。你仿一个,比如“墙角的青苔又胖了点,往砖缝外挤,绿得发亮,像刚喝饱了水。晾在院里的柴火,摸上去潮乎乎的,烧的时候肯定会冒烟,呛得人直咳嗽”。 《雪后》 雪停了,院墙上的冰棱子往下滴水,“滴答,滴答”,在地上砸出小坑,坑里的雪化了点,露出黑土,像块没洗干净的布。屋檐下的麻雀,蹦蹦跳跳地找吃的,爪子踩在雪上,印出小梅花,走两步滑一下,扑棱着翅膀,像在跟谁撒娇。我扫雪的时候,竹扫帚碰着树枝,雪“扑簌簌”掉下来,落在脖子里,凉丝丝的,倒比夏天的冰棍还提神。远处的屋顶都白了,只有烟囱里冒出的烟是黑的,慢悠悠地往上飘,像谁在雪地上写的字,写了一半,被风吹散了。 第十种:让“动物”“植物”说人话(不是真说,是带情绪) 写狗,别写“狗在叫”,写“邻居家的狗,趴在门口,尾巴有气无力地扫着地,见人过去,也不抬眼,喉咙里哼唧两声,像在说‘别烦我’”。写花,写“窗台上的仙人掌,昨天还好好的,今天突然蔫了,刺都软了,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缩在花盆里,不敢抬头”。这样一写,动植物就有了人的脾气,意境就活了。 注意:别瞎给动植物加情绪,得符合它们的习性。猫本来就傲娇,你写它“斜着眼看我,像在说‘就这?’”就对;狗本来忠诚,你写它“跟着我跑,尾巴摇得像拨浪鼓,像在说‘带我玩’”就对,别反着来。 仿写:学丰子恺写《白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他把鹅写得跟个小老爷似的。你仿一个,比如“院里的老母鸡,下完蛋就咯咯叫,声音洪亮,绕着鸡窝转三圈,像在跟谁炫耀‘你看我多能干’,其他鸡都不理它,该啄米的啄米,该刨土的刨土”。 《蜗牛》 雨后的墙根,爬着只蜗牛,背着个小房子,一步一步挪。我蹲下来看它,它好像害羞了,把脑袋缩进去,半天不出来。等我站起身,它又慢慢探出头,触角晃了晃,像在看我走没走。它爬过的地方,留下条银闪闪的线,弯弯曲曲的,像谁用银粉画的小路。旁边有只蚂蚁,急匆匆地跑,差点撞上它,蜗牛停了停,好像在说“慢点,别急”,然后继续挪,挪到一片叶子底下,不动了,大概是累了,想歇会儿。 第十一种:写“声音”但不写声源,让声音飘着 写声音,别写“谁在唱歌”,写“远处飘来段歌声,断断续续的,像被风吹破的纸,粘不起来,可那调子软乎乎的,裹着点甜,往人耳朵里钻”。写声音不见声源,就像听远处的琴声,看不见弹琴的人,反而更有味道。 注意:声音得符合场景,晚上不能有卖菜的吆喝声,除非是特殊情况,比如夜市,但也得写“夜市的吆喝声,隔着几条街飘过来,闷闷的,像在枕头底下藏着”。 仿写:学朱自清写《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他写鸟叫,没写哪只鸟,就觉得满世界都是鸟叫。你仿一个,比如“巷子里传来咳嗽声,一声接一声,像老座钟在敲,敲得人心头发紧。不知道是谁,听声音挺老的,咳完了,有个老太太的声音问‘喝口水不?’,然后就没声了”。 《夜》 夜深了,窗外有虫叫,“吱吱,吱吱”,不吵,像在说悄悄话。偶尔有汽车开过,远光灯扫过窗帘,在墙上投下道亮线,一闪就没了,像谁的手在墙上划了一下。屋里的闹钟,秒针“滴答”走,跟虫叫混在一块儿,倒像是在聊天,一个说“慢点”,一个说“快点”。我翻了个身,床板“吱呀”响了一声,虫叫停了,过了会儿又响起来,好像刚才是被我吓着了。 第十二种:用“比喻”但别用老掉牙的,让比喻带点小意外 别老说“月亮像圆盘”“脸红得像苹果”,太俗了。你试试“月亮像块没擦干净的镜子,挂在天上,边上沾着点灰”“她的脸红得像刚摘的西红柿,还带着点绒毛,热乎的”。这种比喻不那么顺嘴,但让人眼前一亮。 注意:比喻得贴合作品的氛围,写悲伤的时候,别用太亮的比喻,比如“眼泪像珍珠”,就不如“眼泪像屋檐上掉下来的冰棱子,砸在手背上,凉的”。 仿写:学钱钟书写《围城》,“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比喻多新鲜,还带着点道理。你仿一个,比如“他说的那些客气话,像裹着糖衣的药片,甜丝丝的,咽下去才知道是苦的”。 《皱纹》 奶奶的皱纹,在眼角堆着,一笑就更明显,像水波纹,一圈圈的,里面积着太阳晒过的光。她用手摸眼角,说“老了,皮都松了”,那皱纹就跟着动,像刚被风吹过的湖面。我小时候总觉得那是奶奶藏的小秘密,里面住着好多故事,想扒开看看,奶奶就笑着拍我的手,说“别闹,故事要睡觉呢”。 第十三种:写“味道”但不写具体是什么味,让味道带点回忆 别写“这是妈妈做饭的味道”,写“空气里飘着点味,有点像酱油混着葱花,还有点像太阳晒过的被子,闻着就想往炕上躺,盖上那床带补丁的蓝被子”。味道一模糊,就容易勾人回忆,意境就出来了。 注意:味道得跟场景相关,不能随便乱加,比如在医院里,就不能写“闻着像烤红薯味”,除非是医院门口有卖的,那也得写“从窗外飘进来点烤红薯味,混着消毒水的味,有点怪,又有点暖”。 仿写:学琦君写《桂花雨》,“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她没具体写桂花香是啥样,但你就是能闻到。你仿一个,比如“抽屉里的旧毛衣,拿出来的时候,带着点味,像樟脑丸混着点别的,说不清楚,闻着就想起小时候,妈妈坐在灯下织毛衣,线团滚在地上,我追着玩”。 《老房子》 推开老房子的门,一股味扑过来,有点潮,像下雨前的泥土,又有点香,像灶台上熬着的粥。墙角的蜘蛛网,沾着点灰,阳光从窗棂照进来,把灰尘照得清清楚楚,在空气里飘,像一群小虫子在跳舞。我走到灶前,摸了摸锅台,上面有层薄灰,手指划过去,留下道白印,那味好像更浓了,像奶奶在的时候,刚把粥盛出来,喊我“趁热喝”。 第十四种:让“颜色”淡一点,别用太鲜艳的词,让颜色带点旧感 写红色,别写“大红”,写“红得有点旧,像洗过好几次的红布,边上泛着点白”;写绿色,写“绿得发暗,像被露水打了一夜,没睡醒”。颜色一淡,就有了时光的味道,意境更沉。 注意:不是所有颜色都要淡,看你写啥。写热闹的场景,比如庙会,就可以用亮点的颜色,但也别太刺眼,比如“灯笼红得发亮,像刚从染缸里捞出来,还滴着水”。 仿写:学汪曾祺写《受戒》,“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他写颜色,总带点“软”“滑”的感觉,不硬。你仿一个,比如“院里的牵牛花,蓝得有点浅,像被雨水洗过,颜色都跑了点,可还是使劲开着,藤子绕着竹竿,绿得发嫩,像小孩的胳膊”。 《旧照片》 抽屉里的旧照片,有点发黄,像被太阳晒了好久。照片上的我,穿着件红棉袄,红得都快变成粉的了,站在老槐树下,树的绿也淡,像蒙着层纱。奶奶站在我旁边,蓝布褂子,颜色褪得差不多了,看着像灰的。照片边角卷了,有个角还缺了块,正好把奶奶的手遮了点,只露出个袖口,黑的,沾着点白的,大概是面粉。每次看这照片,都觉得那颜色会掉下来,像墙上的墙皮,轻轻一碰就碎。 第十五种:写“触觉”但不写“冷热软硬”,写触觉带来的联想 别写“水很凉”,写“手伸进水里,像摸到了块刚从井里捞出来的石头,凉丝丝的,顺着胳膊往上爬,爬到心里,打了个哆嗦,倒想起小时候在河里摸鱼,也是这么凉,可那时候觉得痛快”。触觉一联想,就有了故事,意境就深了。 注意:联想得自然,别瞎想。摸到凉的,想起冬天很正常,想起夏天就怪了,除非你想写反差,比如“冰糕在手里化了,黏糊糊的,凉得手心发麻,倒想起去年冬天,手冻得通红,他把我的手塞进他口袋里,也是这么麻,可那是暖的”。 仿写:学萧红写《呼兰河传》,“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她写的是植物,可你能感觉到那种自由的、松快的劲儿,像摸棉花一样软。你仿一个,比如“手里的毛线,绕来绕去,扎得手心有点痒,像小时候奶奶给我挠痒痒,轻轻的,让人想睡觉”。 《老布》 姥姥留下的那块老布,蓝底白花,摸上去糙糙的,像摸树皮,可贴在脸上,又觉得软,带着点温乎气,不像新布那么扎人。布边上有个小洞,是被老鼠咬的,我用手指抠了抠,布丝缠着指甲,像在跟我撒娇。小时候姥姥用这块布给我做过肚兜,我还记得穿在身上,有点沉,可太阳晒过之后,布上的花像活了,在我肚子上晃来晃去,暖烘烘的。 第十六种:写“回忆”但别写成流水账,让回忆像碎片一样跳出来 别从“小时候我怎么怎么样”开始写,回忆要突然冒出来,比如写现在的雨,突然插进一句“小时候的雨也这么大,我和他在屋檐下踩水,他的鞋进水了,脱下来倒,倒出只小蛤蟆,吓得他嗷嗷叫”。这样的回忆像小石子,扔进现在的水里,荡起圈儿,意境就有了层次。 注意:回忆不能太多,点到为止。别让回忆盖过现在的场景,就像炒菜放调料,放一点提味,放多了就没法吃了。 仿写:学普鲁斯特写《追忆似水年华》,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就让他想起了童年,他的回忆不是按顺序来的,是跟着感觉跳的。你仿一个,比如“现在的橘子真甜,甜得有点腻。不像小时候,在老家摘的橘子,酸得人龇牙,可酸完了,嘴里留着点甜,像藏了颗糖。那时候摘橘子,树枝总刮破手,他就把自己的创可贴给我,上面还沾着他的汗,有点咸”。 《理发店》 理发店的镜子,照着我白了的头发,师傅在旁边磨剪刀,“沙沙”响。突然想起小时候,村口的剃头匠,也总在剃头前磨剪刀,坐在小马扎上,阳光照在他的老花镜上,亮得晃眼。我那时候总怕剪刀,他就说“别怕,剪完给你糖吃”,糖是水果糖,放在他的铁皮盒里,盒盖上画着个小姑娘,辫子翘得老高。师傅问我“想剪什么样的?”,我才回过神,镜子里的我,眼角的皱纹,倒有点像那剃头匠的老花镜,雾蒙蒙的。 第十七种:让“物件”有“温度”,别写冰冷的东西 写杯子,别写“一个玻璃杯”,写“那只搪瓷杯,被他用了十年,杯把上的漆掉了,露出里面的铁,摸上去温乎乎的,像他的手,每次递过来的时候,都带着点他手心的汗”。物件一有温度,就跟人拉近了,意境就暖了。 注意:不是所有物件都要有温度,写悲伤的场景,物件可以是凉的,比如“他留下的钢笔,放在桌上,笔帽是凉的,我碰了碰,像碰了块冰,缩回来,手心里还留着点凉丝丝的”。 仿写:学叶圣陶写《藕与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藕。祖母常把藕切薄片,炒着吃,或把藕的嫩头切下来,用盐水浸着,给我们当零食”,他写藕,带着祖母的味道,就有了温度。你仿一个,比如“书桌上的台灯,是父亲给我买的,开关有点松,每次开都得按重一点,灯光是黄的,照在书上,字都显得暖乎乎的,像父亲说话的声音,慢慢的,不着急”。 《木梳》 妈妈的木梳,放在梳妆台上,梳齿上还缠着根白头发。我拿起来梳了梳,木头的梳齿蹭着头皮,不疼,有点痒,像妈妈以前给我梳头,总说“慢点,别扯着头发”。梳柄上刻着朵小花,是爸爸年轻时刻的,刻得歪歪扭扭,可摸上去,那纹路里像藏着点啥,暖暖的。每次用这把梳子,都觉得妈妈就在旁边,看着我,笑盈盈的,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 第十八种:写“安静”但不写“没声音”,写安静里的小动静 别写“屋里很安静”,写“屋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咚咚’的,像敲小鼓。窗外的树叶,偶尔‘沙沙’响一声,然后又静了,好像怕打扰谁似的。桌上的茶杯,热气慢慢往上冒,在杯口凝成小水珠,滴下来,‘嗒’一声,落在桌布上,晕开个小水印”。安静里的小动静,更显安静,意境更幽。 注意:安静里的动静不能太大,太大就不安静了。比如“静得能听见楼下的吵架声”,这就不对了,得是“静得能听见隔壁的钟摆声,从墙缝里钻过来,一下一下的”。 仿写:学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没写多安静,但你能感觉到那种静,只有菊花、南山和他自己。你仿一个,比如“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看蚂蚁搬家,它们走得很慢,触须碰来碰去,像在商量事儿。天上的云,也走得慢,影子在地上挪,盖过了蚂蚁,又挪开,好像怕踩着它们”。 《午后》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屋里,落在地板上,像块黄布。猫趴在布上,打着呼噜,声音小小的,像谁在远处吹口哨。墙上的日历,被风吹得“哗啦”响了一下,然后又不动了,好像刚才是伸了个懒腰。我翻书,纸页“沙沙”响,猫抬起头看了看,又低下头,把脸埋进爪子里,尾巴尖轻轻晃了晃,像在说“别吵”。 第十九种:用“对比”但别太明显,让对比藏在细节里 别写“以前多热闹,现在多冷清”,写“以前这时候,院里的石桌上总摆着爷爷的茶碗,冒着热气,他坐在旁边哼小曲,现在石桌上落着层灰,茶碗倒扣着,碗底的茶渍,像朵干了的花”。这种对比不喊口号,读者自己能品出来。 注意:对比得有联系,不能乱比。以前和现在,得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物件,不然就没劲儿了,比如“以前的冰棍五分钱,现在的冰棍五块钱”,这对比没意境,不如“以前的冰棍,纸包着,咬一口,冰碴子掉在地上,现在的冰棍,装在盒子里,咬一口,甜得发腻,倒想不起以前的冰碴子味了”。 仿写:学刘禹锡写《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用燕子做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你仿一个,比如“以前这棵石榴树,每年都结好多果,爷爷总说‘等红了,给你摘最大的’,现在石榴红了,挂满了枝,可树下的石凳空着,没人再等它红了”。 《教室》 推开以前的教室门,黑板上还有半道数学题,是当年老师没讲完的,粉笔字被雨水洇了点,模糊了。课桌还是那些,只是上面刻满了字,“张三到此一游”“李四喜欢王五”,我找到自己的座位,桌面上刻着个小太阳,是我刻的,那时候总觉得日子像太阳一样,亮亮的。窗外的树,比以前粗了,枝叶都快伸进窗里了,记得以前它还很细,我们总在树下跳皮筋,绳子勾住树枝,扯半天扯不下来,笑得直不起腰。现在树粗了,皮筋没了,只有风吹树叶的声,“沙沙”的,像在说以前的事。 第二十种:写“梦”但别写完整的梦,写梦醒后的感觉 别写“我做了个梦,梦见他了”,写“醒来时,眼角有点湿,枕头是凉的。窗外的天刚亮,有点灰,像梦里的颜色。他在梦里说的话,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笑了,像以前一样,眼角有个小坑,可那笑声抓不住,一睁眼就没了,屋里只有闹钟的滴答声,敲得人心慌”。梦是虚的,梦醒后的感觉是实的,虚实结合,意境就飘起来了。 注意:梦不能太离奇,得跟现实沾点边,不然读者看不懂。比如梦见自己飞,不如梦见自己还在老家的炕上,妈妈在做饭,这样更贴生活,更有味道。 仿写:学李商隐写“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他没写梦啥样,就写梦醒后的迷茫。你仿一个,比如“醒来摸了摸身边,是空的。昨晚好像梦见他回来了,坐在床边,看着我,没说话,可我能感觉到他的手,像以前一样,暖暖的,放在我额头上。现在手还在额头上,可只有凉丝丝的,窗外的月亮,缺了个角,像被谁咬了一口”。 《梦醒》 天快亮的时候醒了,梦里的路还在脑子里绕,弯弯曲曲的,像老家门口的河。他在前面走,我喊他,他不回头,步子很快,我追不上,急得想哭,一哭就醒了。屋里的窗帘没拉严,露出道缝,能看见外面的路灯,黄乎乎的,像梦里的灯笼。摸了摸脸,有点湿,不是眼泪,是夜里的潮气,沾在脸上,凉的。想再睡过去,把梦接起来,可怎么也睡不着,只能听着自己的心跳,在空屋里撞来撞去。 第二十一种:让“光”会动,别写“阳光照下来” 写光,写“阳光从窗棂爬进来,一点一点挪,爬到桌子上,把茶杯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条小蛇。后来爬到墙上,照在那张老照片上,照片里的人,脸亮了点,好像在对我笑”。光会动,就像时间在走,意境就有了流动感。 注意:光的动得符合时间,早上的光斜着爬,中午的光直着照,傍晚的光慢慢退,别乱来,不然就假了。 仿写:学莫泊桑写《羊脂球》里的阳光,“阳光穿过窗玻璃,照在桌子上铺着的白布上,白布上的污点都露了出来,像撒了些面包屑”,他写光,带着点生活的糙劲儿。你仿一个,比如“月亮光从树缝里漏下来,在地上晃,像碎银子,风一吹,银子就动,想捡,又捡不起来,只能看着它晃,晃到脚边,凉丝丝的”。 《晨光》 晨光先照在对面的屋顶上,瓦片亮了一块,像谁泼了桶水。然后慢慢往下爬,照在院墙上,墙皮掉了的地方,露出里面的土,被光一照,黄乎乎的,像奶奶蒸的窝头。最后照到窗台上的仙人掌,刺上沾着点光,亮晶晶的,像撒了把碎玻璃。我坐在窗边,光爬到我手上,暖乎乎的,像只小虫子,顺着胳膊往上爬,爬到脸上,痒痒的,想笑。 第二十二种:写“离别”但不写“再见”,写走后的空 别写“他走了,我跟他说再见”,写“他坐的车拐过街角,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儿,脚边有片他刚才踩过的叶子,被踩得卷了边。风刮过来,把叶子吹走了,像追他去了。我往回走,楼道里的灯还亮着,是他刚才开的,我没关,让它亮着,好像他还会回来,摸黑找开关”。离别后的空,比说“再见”更让人难受,意境更沉。 注意:别写太多眼泪,有时候不哭比哭更有劲儿。比如“我给他收拾东西,他的牙刷还放在杯子里,跟我的并排,像还在那儿站着,我没动,就让它那么放着,好像明天早上,他还会拿起它”。 仿写:学柳永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没写“再见”,就写那股说不出来的劲儿。你仿一个,比如“她的包还放在沙发上,里面的纸巾露出来一角,像她昨天笑的时候,嘴角翘起来的样子。桌上的茶还没喝完,凉了,我端起来喝了口,有点苦,像她刚才说的话,没说完的那些”。 《车站》 送她到车站,她进安检的时候,回头看了我一眼,没笑,也没招手,就那么看了一眼,像把什么东西放在我这儿了。我在外面站着,看她的影子在安检仪后面动,越来越小,然后没了。广播里在报车次,声音甜甜的,可我听不清说的啥。地上有个矿泉水瓶,是她刚才扔的,没扔进垃圾桶,我捡起来扔进桶里,“咚”一声,在空荡的大厅里响,像谁叹了口气。走出车站,风挺大,吹得我眼睛有点涩,抬头看天,云走得很快,像在追她坐的那班车。 第二十三种:用“方言”但别太多,让方言带点土味 写“昨天”,可以写“夜个”;写“蹲下”,可以写“圪蹴”。方言别用太多,点缀一下就行,像菜里放了点花椒,提味,不抢味。这样一写,文章就有了根,意境更接地气。 注意:用大家能看懂的方言,别用太偏的,比如“旮旯”大家都懂,就可以用,太生僻的,读者得猜,就分心了。 仿写:学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里面的方言用得特好,“三仙姑爱的是青年们,青年们爱的是小芹”,带着点山西的土味,亲切。你仿一个,比如“娘总说‘天凉了,把秋裤穿上,别冻着’,我说‘不冷’,她就瞪我,‘你那点小骨头,经不住冻,赶紧穿上’,说得我没办法,只能乖乖穿上,秋裤是她做的,针脚有点粗,可暖乎”。 《村口》 村口的老槐树下,总坐着几个老汉,抽着旱烟,“吧嗒吧嗒”响。看见我回来,王大爷就喊“回来了?你娘昨天还念叨你呢”,李大爷接茬“可不是,说你爱吃她蒸的窝窝”。我笑着点头,往家走,听见他们在后面说“这娃,长这么高了,小时候总跟在他娘屁股后面,像个小尾巴”。风把烟味吹过来,呛得我咳嗽了两声,心里却热乎乎的,这味儿,比城里的香水好闻多了。 第二十四种:写“孤独”但不写“我很孤独”,写孤独的小动作 别写“我一个人很孤独”,写“晚上煮了碗面,放了两个鸡蛋,吃着吃着,想起以前总嫌鸡蛋多,现在一个人,两个鸡蛋都吃不完,剩下的那个,放在碗里,黄澄澄的,像在看我。吃完面,碗没洗,放在池子里,水开着,让它慢慢流,听着水声,好像屋里还有点别的动静”。孤独是藏在小动作里的,写出来,读者能感觉到。 注意:孤独的小动作得是一个人的时候才做的,比如一个人对着镜子说话,一个人把电视开着不看,这些动作一写,孤独就出来了。 仿写:学卡夫卡写《变形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那种孤独不是说出来的,是从他的一举一动里渗出来的。你仿一个,比如“钥匙插进锁孔,转了半圈,开了。屋里跟早上走的时候一样,窗帘没拉,沙发上的抱枕还歪着。我把包放下,没开灯,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的天一点点黑下来,像块布,慢慢把我盖住”。 《雨夜》 下雨了,雨点打在窗户上,“啪啪”响。我找出件旧毛衣穿上,是他以前穿的,有点大,裹在身上,像被谁抱着。电视开着,演着啥不知道,就听着里面有人说话,热闹得很。茶几上的苹果,放了好几天,皮有点皱了,我拿起来擦了擦,咬了一口,有点涩,像小时候偷偷吃的青苹果。咬了两口,放下了,苹果上留着个牙印,圆圆的,像个小月亮,在那儿看着我,不说话。 第二十五种:让“风”带点情绪,别写“风很大” 写风,写“风从门缝钻进来,带着点土,吹在脸上,糙糙的,像谁在叹气。把桌上的纸吹起来,飘飘悠悠的,像想飞又飞不动,最后落在地上,贴在脚边,像在求我别让它走”。风有了情绪,就不只是风了,意境就活了。 注意:风的情绪得跟场景配,高兴的时候,风是“软软的,带着点花香”;难过的时候,风是“硬邦邦的,带着点沙”,这样才搭。 仿写:学杜甫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他的风是愤怒的,带着点悲凉。你仿一个,比如“春风吹过来,软软的,像小姑娘的手,摸在脸上,痒痒的。吹得柳枝晃,像在跳舞,吹得花骨朵咧嘴笑,露出点粉,好像风跟它们说了啥悄悄话”。 《秋风》 秋风扫过院子,把落叶卷起来,打着旋儿飞,像一群没家的孩子。刮到墙角,停了,堆在那儿,簌簌地响,像在哭。我把落叶扫到一起,想烧了,可风又把它们吹散了,吹得更远,有的还爬上了台阶,像想进屋躲躲。我叹了口气,不扫了,风爱带它们去哪儿就去哪儿吧,反正明天还会有新的落叶,像新的心事,落下来,堆着。 第二十六种:写“食物”但不写“好吃”,写吃食物时的心情 别写“这碗面真好吃”,写“面煮得有点软,汤里飘着葱花,是我喜欢的。慢慢吃,热气熏得眼镜有点模糊,看啥都蒙蒙的,像小时候在老家,奶奶煮的面,也是这样,热乎的,吃着吃着,心里就踏实了。最后把汤喝了,碗底还沉着点葱花,用勺子舀起来吃了,有点香,像把刚才的暖乎气,都咽进了肚子里”。食物里的心情,比说“好吃”更动人。 注意:写食物要写细节,比如面条的软硬度、汤的咸淡、菜的颜色,这些细节里藏着心情,别光说“香”“甜”。 仿写:学汪曾祺写《豆腐》,他写豆腐的各种做法,没说多好吃,但你就是想吃,因为里面有生活的味。你仿一个,比如“妈妈做的南瓜粥,熬得稠稠的,南瓜都化在里面了,甜丝丝的,不用放糖。喝的时候,她总让我慢点,别烫着,自己却喝得快,嘴角沾着点黄,像只偷吃的小松鼠”。 《饺子》 冬至包的饺子,是白菜猪肉馅的,我包的总露馅,煮出来像个小元宝,歪歪扭扭的。他包的就好看,边捏得整整齐齐,像小月亮。吃的时候,他总把我包的夹过去,说“我就爱吃这样的,有福气”。今年冬至,我自己包,还是露馅,煮出来躺在碗里,像在哭。我夹起一个,咬了口,有点咸,大概是盐放多了,也可能是眼泪掉进去了,咸咸的,像他以前总说的“日子就得有点咸,才够味”。 第二十七种:写“路”但不写“路很长”,写路上的小景 别写“这条路很长”,写“路两旁的树,叶子落了一半,剩下的挂在枝上,被风吹得晃,像在跟我招手。走一步,脚下的叶子就“咔嚓”响一声,像在数我走了多少步。前面有个小水洼,里面映着天,蓝盈盈的,我走过去,水洼晃了晃,天也跟着晃,像块没放平的镜子”。路上的小景多了,路自然就显得长,意境也跟着延展开了。 注意:路上的小景得有变化,不能一直是树、一直是草,得有点新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朵小野花、一个旧路标,这样路才显得真实,读者才愿意跟着你走。 仿写:学鲁迅写《故乡》里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没写路啥样,但你能感觉到那是条有故事的路。你仿一个,比如“回老家的路,坑坑洼洼的,车开过去,颠得人屁股疼。路边的玉米地,杆子黄了,耷拉着,像累坏了的人。有个老太太在路边拾柴,捆成一小捆,背在背上,走得慢,像蜗牛,车开过去的时候,她抬起头看了看,脸上的皱纹里,盛着太阳”。 《石板路》 巷子里的石板路,被踩得光溜溜的,雨天的时候,有点滑。我踩着石板走,一步一步,“咚咚”响,像在敲鼓。石板缝里,长着点青苔,绿幽幽的,摸上去滑滑的,像抹了层油。有块石板裂了,中间夹着片叶子,是去年秋天的,干了,黄乎乎的,我想把它抠出来,可它夹得紧,像在那儿住惯了,不想走。走到巷口,回头看,石板路弯弯曲曲的,像条蛇,把整个巷子都缠住了,缠得紧紧的,解不开。 第二十八种:结尾留个“小尾巴”,别把话说完 别在结尾说“我明白了什么什么”,就停在一个小动作、一个小场景上,比如“我把那片叶子夹进书里,合上书,放在桌上。窗外的风还在吹,吹得窗帘晃,像谁在掀书角,想看看里面的叶子”。结尾留个小尾巴,让读者自己去想,意境就没完没了。 注意:小尾巴得跟前面的内容有关,别瞎留,比如前面写的是院子,结尾就别写“我突然想起了大海”,这就跑偏了,得写“院子里的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一朵,小小的,在风里晃,像在跟我打招呼”。 仿写:学朱自清写《背影》的结尾,“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他没说啥大道理,就一个眼泪,把啥都含进去了。你仿一个,比如“我把他送的围巾围上,毛线有点扎脖子,可暖和。走到楼下,看见他昨天停自行车的地方,空着,只有片落叶,在那儿打着旋儿,好像在等谁”。 《夕阳》 夕阳把天染成了橘红色,像谁泼了桶颜料。我坐在门槛上,看着太阳一点点往下沉,把影子拉得老长,铺在地上,像条黑毯子。远处的烟囱,冒出的烟是白的,在橘红色的天上飘,慢慢散了,像没了。太阳快落下去的时候,我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土,影子也跟着站起来,比我还高,像在说“别走”。我笑了笑,往屋里走,影子被门挡住了,留在外面,跟夕阳待在一块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