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费几十元,可以享受到工位、网络、会议室等办公设施和场地,“假装上班”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假装”,而是一种“共享办公室”的新模式。
在一些平台搜索“假装上班公司”可以发现,此类“公司”只是一种工作理念或营销方式,里面聚集的也都是一群认真工作的年轻人。“假装上班公司”的兴起,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卸下职场焦虑的包袱。来“假装上班”的年轻人中,有一些是尚未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和职业空窗期的求职者。他们或是想体验上班是种什么感觉,为毕业后就业做足心理准备;或是刚从上一份不理想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在此结识朋友、交流学习,为找到下一份工作蓄积力量。
对正处于职场空窗期的群体来说,他们既需要找到正常上班的节奏、防止倦怠,又需要回避亲友追问、缓解心理压力。“假装上班公司”更像是一个“缓冲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特定群体对“社会联结感”和“生活节奏感”的需求空白,让他们得以在相互打气、并肩同行中走出低谷。
收获舒适办公的沉浸氛围。“假装工位”上的一些人实际上有工作,比如自由职业者、电商客服、自媒体运营人员,他们虽然无需固定的办公场所,但需要环境营造仪式感。还有一些人是从事副业的群体,比如兼职博主、微商,他们需要一个有序的办公空间处理业务,而无论是静不下来的家里、咖啡厅,还是静得不敢打电话的自习室、图书馆,都无法满足现代职场日益多样化的办公需求。
此外,“假装工位”也为一些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启动基地,既降低了他们的租金成本,还搭建了一个寻找合作伙伴的社群平台,让创业群体在这里激发创意思路,促成资源对接。
爆改闲置空间的共享形态。事实上,在“假装上班公司”进行“再就业”的,不仅是前来“假装上班”的人,还有“假装上班公司”本身。比如北京一家律所将空置工位出租,而自媒体公司则提供直播间和会议室,供短视频创作者使用。除了写字楼里的工作室,一些画室、咖啡店、农场也开始发布带有“假装上班公司”话题的帖子。
当这些闲置的办公资源被盘活利用,不仅可以吸引有类似需求的人群,还会因为人员的流动和集聚,衍生出一种办公共享经济形态。本质上来看,“假装上班公司”是灵活就业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型就业辅助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