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回复: 6

[今日话题] “假装上班”为哪般?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花几十元日租,可在“假装工位”上待一天。近日,“假装上班公司”在多地悄然兴起。来这些公司“上班”的人不仅没有工资,每天还要付几十元才能过上“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这种奇特的现象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在某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浏览量突破1400万,讨论量超过4.4万条。“假装上班”为哪般?请您跟帖留言,谈谈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既然是“花钱买班上”,为什么仍有不少人主动前来“求职”?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现实需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花费几十元,可以享受到工位、网络、会议室等办公设施和场地,“假装上班”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假装”,而是一种“共享办公室”的新模式。
  在一些平台搜索“假装上班公司”可以发现,此类“公司”只是一种工作理念或营销方式,里面聚集的也都是一群认真工作的年轻人。“假装上班公司”的兴起,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卸下职场焦虑的包袱。来“假装上班”的年轻人中,有一些是尚未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和职业空窗期的求职者。他们或是想体验上班是种什么感觉,为毕业后就业做足心理准备;或是刚从上一份不理想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在此结识朋友、交流学习,为找到下一份工作蓄积力量。
  对正处于职场空窗期的群体来说,他们既需要找到正常上班的节奏、防止倦怠,又需要回避亲友追问、缓解心理压力。“假装上班公司”更像是一个“缓冲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特定群体对“社会联结感”和“生活节奏感”的需求空白,让他们得以在相互打气、并肩同行中走出低谷。
  收获舒适办公的沉浸氛围。“假装工位”上的一些人实际上有工作,比如自由职业者、电商客服、自媒体运营人员,他们虽然无需固定的办公场所,但需要环境营造仪式感。还有一些人是从事副业的群体,比如兼职博主、微商,他们需要一个有序的办公空间处理业务,而无论是静不下来的家里、咖啡厅,还是静得不敢打电话的自习室、图书馆,都无法满足现代职场日益多样化的办公需求。
  此外,“假装工位”也为一些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启动基地,既降低了他们的租金成本,还搭建了一个寻找合作伙伴的社群平台,让创业群体在这里激发创意思路,促成资源对接。
  爆改闲置空间的共享形态。事实上,在“假装上班公司”进行“再就业”的,不仅是前来“假装上班”的人,还有“假装上班公司”本身。比如北京一家律所将空置工位出租,而自媒体公司则提供直播间和会议室,供短视频创作者使用。除了写字楼里的工作室,一些画室、咖啡店、农场也开始发布带有“假装上班公司”话题的帖子。
  当这些闲置的办公资源被盘活利用,不仅可以吸引有类似需求的人群,还会因为人员的流动和集聚,衍生出一种办公共享经济形态。本质上来看,“假装上班公司”是灵活就业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型就业辅助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当下,“假装上班公司”方兴未艾,相关讨论也在持续。有网友认为,去“假装上班公司”,经济实惠,非常方便。也有网友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逃避行为。
  跳出对“假装上班公司是否划算”“他们是不是没班硬上”等浅层讨论,透过这一现象,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焦虑与情感需求更应被看到、被重视。
  “假装”二字,不过是年轻人的一句玩笑,是裹在努力外面的一层糖衣。即使身处低谷,他们仍努力维持工作状态、守护职业火种。因此,年轻人应该获得的,并非虚假的上班扮演,而是真实可触的成长助力。
  打造职场的“加油站”。对职业空窗期群体来说,“假装上班”的背后,是积极工作的心态和对“体面”的坚守。“假装上班公司”不应停留在提供办公空间等最基础、最简单的服务,而是可以尝试转型升级,从卸下职场焦虑到进行就业支持。
  比如,可以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求职平台和创业公司开展合作,从开设简历制作、谈判技巧、AI活用等专业课程,到开展跨界沙龙、交流分享等主题活动,再到联合寻求人才的企业举办需求对接会,等等,为年轻人装上技能行囊。还如,探索灵活就业服务、自由职业者支持平台或创业孵化器等更具社会价值的新型模式,提供人才对接、失业人群社保续缴、创业指导等服务,为职业瓶颈期人群提供更多脱离当前生活状态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拧紧法律的“安全阀”。目前来看,“假装上班公司”这类场所的运营规范尚属空白,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比如有部分商家宣称可提供“代缴社保”“伪造实习证明”“制造工资流水”等服务,出现涉嫌伪造劳动关系、骗保及提供虚假证明等异化倾向,亟待规范。
  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运营规范,补足法律法规空白,为执法提供依据;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伪造在职证明、虚构工作经历等不当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假装上班公司”也应考虑如何有效进行人员管理,避免非法经营或者被利用从事非法活动,并提醒“假装上班者”保护好个人隐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提供社会托举的“支撑点”。《2024职场人压力调查报告》显示,近半职场年轻人感觉“压力山大”。有人感叹“不是不想攀登,是电梯总在超载”。当灵活就业成为越来越普遍现象,当求职周期可能拉长,为年轻群体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和心理支持,不能仅依靠“假装上班公司”,更需要全社会的托举。
  政府层面,应通过补贴、补助等精准扶持共享办公等新兴就业支持模式,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活力;调研市场需求,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提供法律咨询、融资对接、财税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推动“假装上班”类空间与职业培训、创业孵化深度融合,真正成为促进就业、助力转型的“跳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社会层面,既要容得下青春的横冲直撞、天马行空,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试错空间。比如有科技公司设立“创新容错基金”,鼓励青年团队创新,就是一种包容的导向。同时,可以考虑提供更多普惠性的共享办公空间、组织职业技能交流活动、开展心理疏导服务等,从根本上为年轻群体提供更实在的帮助。
  当社会能够提供更包容的环境和更创新的服务,当每个人都能回归真实的生活与工作,或许“假装上班”的需求便会不复存在。毕竟,人们真正渴望的,始终是认真生活的那份安稳与充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