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回复: 0

非遗传承队伍如何更加壮大?

发表于 2025-8-10 07:56: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政策问答·回应关切)
本报记者 李卓尔《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0日 第 01 版)

  读者关切
  我正在学习非遗技艺,未来想从事这一行业,但担心以后收入得不到保障,又怕非遗技艺跟不上时代。国家有没有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政策,可以免去我的后顾之忧?

  今年3月,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共942人。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规模近4000人。与此同时,非遗项目传承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等问题不容忽视。
  如何积极培养青年人才,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代“后继有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促进非遗薪火相传。
  构建非遗人才培育制度体系——
  非遗传承,立法先行。7月初公开征求意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草案坚持问题导向,补充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措施,增加传承人培养的内容。
  近年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出台,以各级非遗行政部门为主导,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非遗保护协会为骨干力量,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渐完善。
  创新探索助力人才留乡——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随后18个省份制定了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文件。“目前全国1.8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相关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介绍。
  培养传承人,形成可持续的传承生态。如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海南五指山市等地,发展“非遗+研学”“非遗+旅游”,让古老技艺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结合——
  加大对传承人支持扶持力度。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研培计划实施10年来,先后有149所高校参与其中,共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覆盖1300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直接培训5.1万人次。此外,各地实施的研培项目,参与院校超过200所,惠及超过20万人次。
  为推进青年传承人培养,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加强非遗相关课程和教材建设,认定部分非遗相关课程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以研培计划等为重点的非遗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工作,支持高校进一步加强非遗相关专业建设,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