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突破技艺关、销售关、传承关,一代代传承人的创作,既保留了凤翔泥塑传承千年的独特造型艺术,又在古朴厚重中融入部分时尚元素,用更活泼新潮的方式,让有着千年沉淀的“泥蛋蛋”更适应现代生活场景,让其在技艺传承与创新中愈发鲜活。
“既有雄浑、威猛之势,又表现出了敦厚、憨萌的造型特点。”
近日,第八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初评结果揭晓,31岁的凤翔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锦伟,凭借一件重25公斤,身长72厘米,高75厘米的泥塑作品《世纪雄狮》脱颖而出,挺进终评环节。
胡锦伟的父亲是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看着年轻人逐渐成长,胡新民等老艺人很是欣慰,但又放心不下传承千年的泥塑,总怕变了味,这次终于是放下了心。
传承危机,创新求变
宝鸡市凤翔区,因“凤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凤翔泥塑又称彩绘泥塑,以六营村附近万泉沟特有的板板土为原料,经过造型、制模、翻坯、核坯、粉洗、勾线、绘彩等13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同时,凤翔泥塑是一种村传手艺,只在六营村内部传承。
凤翔区文化馆馆长吕忠强介绍,上千年来,凤翔泥塑逐渐形成造型粗犷夸张,色彩大红大绿,线条酣畅淋漓,纹饰浪漫神奇的特点。传统的凤翔泥塑分民俗民风用品、泥玩具、立体人物、挂片类和立体摆件等5种类型,是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手工艺品。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0年前后,凤翔泥塑作为孩子们的“泥耍活”(泥玩具),“有货不愁卖”。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凤翔泥塑的消费市场迅速缩小。
“而且凤翔泥塑主要是以代际传承,传男不传女,也从不收外人做徒弟,艺人之间极其封闭,从不交流技艺。同时,一直以家庭作坊形式自产自销,千百年来创新不多,这些都成了制约泥塑发展的因素。”吕忠强说。
胡新明回忆道,当时的凤翔泥塑直接面临断代风险,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原有的艺人们,包括他自己也纷纷出去打工。“还有个原因,凤翔泥塑售卖过程中必然要运输,但它极其易碎,这也严重打击了艺人们的信心。”
同时,1985年,已经小有名气的胡新明受邀赴美国表演泥塑制作技艺,这期间他发现凤翔泥塑很受外国人的喜爱,而且卖价也很高,他从商机中看到生机,决心通过创新,尝试改变现状。
在那之后,胡新明等艺人们开始了创新之路,进行了长达10年的探索。“我们通过给土里加一些其他物质,让凤翔泥塑从易碎变得‘摔不烂’,同时改变原有用麦秸秆、报纸等为凤翔泥塑包装,大量设计精美包装,还将之前的泥模具变为石膏模具,使泥塑产量直接翻了百倍,又开始设计十二生肖泥塑等新产品。”胡新明说。
文旅融合,双向销售
凤翔泥塑在积极求变后,胡深、胡新明等个别艺人的作品逐渐有了市场,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当时,流传着俗语俚语:“胡深家的虎,新明家的牛,凤珍的狮子数上头,杜银的立人卖不愁……”然而,凤翔泥塑整体的传承保护却收效甚微,只带动了个别艺人的创作热情,大部分艺人还是在外打工,村民们则抱着观望的态度,忙于生计。
廖卫军是六营村党总支书记,他清楚地记得,2016年自己刚上任时,整个六营村还在坚持做泥塑的人家已经寥寥无几。他找到凤翔区委、区政府说明情况,很快便得到了支持。2016年,凤翔区委、区政府将六营民俗村作为大东湖景区的重要节点,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包含有“一园、两环、六大功能区”等结构。
廖卫军挨家挨户地找村民,说服大家参与到村主干道和房屋仿明清建筑的改造,打造“泥塑一条街”,同时鼓励外出打工的艺人们回乡发展泥塑产业,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
然而,村民们仅靠家门口销售,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销路问题。为此,近年来,六营村探索形成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党总支总体负责,成立六营村泥塑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回收村民的泥塑,统一包装宣传,并主动走出去,与旅游公司、景区商店、大型纪念品店等合作,统一销售。同时开设网上商城,并且进行线上直播。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专业合作社共带动六营村70%农户——268户的1280余人从事泥塑产业,超过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泥塑年产上百万件,畅销20多个国家地区。2023年实现泥塑产值4200万元,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均分红300余元,泥塑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
“萌宠”方向,非遗活化
“你做的老虎不符合我们凤翔泥塑特色,太干瘦,不够饱满。”2022年是生肖中的虎年,按照以往习惯,凤翔泥塑的艺人们都要设计制作老虎泥塑,胡新明28岁的儿子胡锦伟决定自己单独做一个。然而,看到胡锦伟做出的老虎泥塑,胡新明直接批评道。
“凤翔泥塑以前是用于婚丧嫁娶,传统的风格太过于严肃,我们年轻人则更喜欢轻松、活泼的东西。”胡锦伟不服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父子二人之后对这个泥塑老虎,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修改,最终,胡锦伟的“萌宠”老虎被成功设计出来,并大量制作。令胡新明没想到的是,胡锦伟的老虎竟成了那一年最畅销的凤翔泥塑作品,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2018年,胡锦伟从天津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毕业。和六营村大多年轻人一样,他从小对凤翔泥塑耳濡目染,一直很喜欢美术、动漫等。毕业后,胡锦伟果断决定回家跟随父母,从事凤翔泥塑的传承发展。
近几年,越来越多向胡锦伟一样的年轻人回到六营村,从事泥塑传承保护工作。而通过“新老”之间不断地交流碰撞,年轻人的创意和想法也逐渐得到认可。“材质可以变,造型可以变,但色彩不能变,纹饰不能变,一定要守正创新。”胡新民认为。
“凤翔六营村泥塑已经逐步解决了知名度不高、民俗旅游不旺、销售渠道不畅通,村集体和群众收入薄弱等问题,点‘土’成金,小泥塑做成了大产业,‘泥蛋蛋’终成‘金娃娃’。”廖卫军感叹道。
“通过作坊形式‘传帮带’,构建老中青三代人才体系;与多家高校合作,形成‘产学研’育人链条;建立数字化资源库,打造非遗IP进行矩阵宣传等方式,如今,六营村已形成‘活态传承+产业振兴+文旅融合’的发展闭环。”凤翔区人大委员会副主任王晓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