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杨志勇
西安的杨莹是一位受读者喜欢的女诗人、女作家。她的外在形象自然流露着的大气、贵气,是我在杨贵妃照片中见过的那种气质,她的身材、脸型、眼睛,包括鼻梁上搭配的那一副眼镜,以及脸上那种恬静的笑容,都明显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女性别有的美。因此,有人说她是一本书,我十分认同。她创作了不少作品,最新的散文集《从长安出发》所写内容十分耐读,充分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象。可以说,读完这本书,杨莹在我心里便几乎一览无余了。
《从长安出发》收编42篇文章、27万字,平均单篇6000多字,基本都属于长篇散文。在流行快餐消费的当下,她为什么还要写这么长的散文。以我的阅读体会来理解,一则是她在火热的生活中心海波涛激荡着,或如长河奔涌着,情不由己,无法控制;二则是她坚持做自己,随性而作,走自己的道路,发自己的心声,唱自己的歌儿。
杨莹的散文长的有特点,长而不臃肿,长而不繁杂,长而有品相,长而有筋骨,长而有嚼头,突出了率真、感性、敏锐等特色。阅读的过程犹如她陪伴在路上的一次心灵旅行,而她像一位睿智的老母亲、一位温暖的大姐姐,更像一位缪斯女神,带着对人间的悲悯情怀,不急不躁、慢慢悠悠,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着她的见闻故事、生活经验、人生思考,分享着她的酸甜苦乐和处世智慧。这一种美好的感受,就像汩汩流淌的小溪漫过心间般令人滋润,像明媚的阳光洒在春天的原野般令人旷达。随之,她母性的温柔、温暖和慈爱的形象不仅跃然纸上,也似乎活泛地走到了读者眼前。跟随她的心灵行走,你会发现,诗和远方不仅在异域他乡,也在自然山水之中,更在烟火日常里。
阅读杨莹的散文需要坐稳身子、耐着性子,悠然地走近它,深入它。如果囫囵吞枣,就很难从中真正得到知识、思想、美感等收获。我的感受是,她的散文像陈年的老酒,闻着香,入口绵,切不可大口大口地喝,不然等到醉了却不知其中滋味,唯有慢慢地品尝,那绵长的香味才能入心、那酣畅的感觉才能入骨。
从内容总体上来看,《从长安出发》是一本心灵行走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灵跟着身体一起行走、思考的散文,比如《欧洲笔记》《台湾笔记》《俄罗斯笔记》《庐山七日》等游记类文章;另一方面是,虽然身体没有行走,但是心灵在行走、思考的散文,比如《家住雁塔之南》《寻着母亲》《社火》《说幸福》等烟火生活类文章。无论身体是否在行走,她的心灵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行走,行走的目的和意义皆在于追寻人生的意义和快乐,这是这本书的真谛。
从引导意义上来看,《从长安出发》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情绪和价值观。比如《说幸福》,什么是幸福?她说,幸福因每个人的认知而有所不同,幸福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她在文中利用身边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对各种幸福进行了阐释,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当人心里感到温暖的时候,人就会有幸福感。幸福是一个人永远没有尽头的向往,也是一个人驻足片刻时的那种短暂的感受。自己的幸福,是在实现所向往的生活的那一段又一段的过程中。她用文章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幸福的,也应该有自己的幸福,决定自己是否幸福的关键在于对幸福的认知和感受。
又如《等候灵魂跟上来》,她写的是她的故事,其实也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当下,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背负着欲望,都走得太快、太累,灵魂往往就落后了,由此就有了愁苦、烦恼、痛苦、尴尬等。当我们给灵魂一个游荡的空间,放下烦恼,便会顿生清净心。
与此同时,杨莹的散文还表达了一种生活情调,这种情调就是大家所说的浪漫和诗意。尤其是在她写烟火日常的散文中,让你会感受到,生活的浪漫和诗意与金钱、地位和身份并没有紧密的关系。比如,在街巷的一次散步,在月光下的一次驻足,在山野里的一次行走,在剧院看一次演出,与雪花的一次心灵对话,与朋友的一次小聚,与爱人的一次打嘴仗等,对于她而言皆是在享受生活的馈赠。
当然,她所表达的浪漫和诗意不是一种单纯的小资情调,而是一种由出世与入世精神相贯穿、渗透的积极生活样态。她的身体和心灵的行走始终贯穿着一种文化追寻,因为这种追寻赋予了她生活和作品的厚度、高度和温度。在《从长安出发》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可让人感受到“文化”二字,其中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哲学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还有异国他乡的文化等,且从不同的方面彰显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问、思考、阐释和自信,令读者在了解不同文化中得到启迪和借鉴。
基于以上感受,我以为,《从长安出发》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更具人文传播价值,这便是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读者回归生活本身,面对现实,坚定方向,在拼搏奋斗中,更好地感受幸福、过好自己的生活、活好自己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