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女士 公司行政助理 女儿 11岁
留出“空白时间” 允许孩子天马行空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独立自信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然而,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压力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如何鼓励孩子成为他自己,是一个需要家长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而且创造力是需要家长时常提醒自己和孩子注意的事情,从家庭宽松的氛围,到家里的各种玩具,以及孩子的兴趣班,都需要家长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孩子小的时候我会带孩子尝试各种兴趣班,有的她会坚持,有的就三分钟热度,我也不批评她,对她喜欢的事情,孩子专注力就会很高。比如孩子的乐高,孩子爸爸给她买了一套乐高玩具,刚开始我陪着孩子一起按照说明书拼装,后来孩子就自己瞎玩,总能给我惊喜,有时候是个长颈鹿,有时候是城堡……拼乐高期间也是很安静,我也不打扰。
孩子稍微大点了,平时作业内容比较多,尽管如此我也会每天给孩子留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有时候会做一顿想做的饭,有时候做一个科学实验,有时是画一幅画……半个小时的时间完全由孩子做主。
有时候,一件事情我和爸爸给出了合理建议,孩子也不听,坚持自己的,我跟她爸也会让步,最后失败可想而知,但这时候我们也不会打击孩子,埋怨她不听话,其实创造力往往藏在孩子“不听话”的瞬间,关键是我们是否看得见,孩子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夏静
塑造开放的环境,与孩子一起体验成长
如果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焦点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关注其每一科成绩,那么精力或者说重点就不会放在跟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的过程中。
举个例子。看到白云,家长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回答是“白云”,答案是单一的。其实家长可以换一种询问方式,比如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把白云、小汽车和巧克力这三种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串编成一个故事,或者用一句话联系起来,”孩子的回答可能会给家长很多惊喜。
在日常教育中,家长的关注点在哪里,孩子的走向、导向就可能会在这个地方。有时候孩子会有不同的想法,但家长往往觉得这种行为不对,甚至去打击、打压,这样会压制孩子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力的培养是一种保护和激发,因为我们先天有知,也会在儿童早期表现出来,所以应该抓住创造的小火苗,把它保护起来,采取各种方式让它发展得更好。
怎么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塑造开放的环境。其实家长也需要有创造力,这种环境指的是家长要具有多元的思维、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襟,允许孩子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允许当你想跟孩子探讨知识性的学习时,他却跟你天马行空说其他的事。家长如果没有这样的胸襟,就谈不上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当孩子没有违背道德底线,也没有破坏共同建立并且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他应该是自由的,这才是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就像白云、小汽车、巧克力的例子,它其实是在引导孩子可以有很多创意,可以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时候,那才有吸引力,才具有一种探索的愿望。如果生活让人觉得一眼望得到头,如果知识都是固化的,还有什么样的意义?
所以心理学家研究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的时候会设置很多指标,比如说给孩子一个砖头,或者画了一个砖头,请孩子在一分钟说出砖头的不同用法,看看回答的多样性。家长要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天马行空的回答也没有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多元化的答案来自于经验。比如说一块砖头可以用来砌墙,可以用来垫桌子,还可以用来压纸,用来搭漂亮的城堡,这些回答可能是孩子与父母一起体验的,也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发现的。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第一个关键词在于开放。第二个关键词在于体验,家长跟孩子一起去体验生活,体验丰富的人类文明,在体验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经验,然后在开放包容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多地去联想、去灵活运用。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