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回复: 0

以创新之我筑强国之基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盛夏的北戴河,如约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
  8月1日至7日,来自全国各领域的60位专家人才代表,应党中央、国务院之邀,暂别繁重工作,带着家人来到这美丽海滨休假。
  邀请优秀专家人才暑期到北戴河休假,是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
  8月3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专家。他勉励专家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起时代重任,开拓进取、拼搏奋斗,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蓝天下、沙滩上、花园里、庭院中,这些专家人才围绕今年休假活动的主题“建功新时代”,畅谈交流,抒怀新征程上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壮志豪情。
  海潮澎湃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号召,迎风响彻;白浪拍岸时,十年磨一剑的壮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交织共鸣。
  海滨寄深情,群贤汇真知
  碧海鎏金,柔波冲刷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的足尖。举目苍穹,那牵引潮汐的亘古银盘——月球,标注着这位探月工程奋斗者几十载焚膏继晷的星火征程。
  “北戴河的涛声,已阔别十多年!”第二次来北戴河休假的吴伟仁临风而立。他的日常,有工作室彻夜长明的灯火,有奔赴火箭发射场的深远车辙,却鲜有休闲时光。在那些争分夺秒追求卓越的年岁,中国探月工程一气呵成写下“绕落回”的宇宙诗行,把多少“世界首次”融入中国故事。
  “人才的成长、人才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抚今追昔,吴伟仁感慨,“组织送来海滨休憩的躺椅,而我听到海浪似乎拍打出了再次出征的战鼓。”
  此刻,他足踏软沙,目光却投向38万公里之外——“月球不是终点,我们定要走向更远的深空。”
  “是组织托举了今天的我!”38岁的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新星深知,成长于春风吹拂的创新沃土,行走在新时代为科技工作者铺就的通途大道,自己在科研征途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步成长,都浸润着来自党和国家的雨露。
  今年的北戴河,老中青集聚,涵盖高科技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和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等。他们当中受到关注的8颗“新星”,年龄不到40岁,最年轻的只有33岁,但其青春锋芒已闪烁在各自领域的天空。
  专注于研究质谱、气液界面化学及微液滴化学的张新星,如今建功新时代的底气更足:“在这片振奋人心的海岸,我们青年科学工作者看到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3日晚,大家的身影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总台央视新闻联播还没播完,他们的手机已传来同事亲友的问候。
  “党和国家心系人才的殷切之情,深深温暖了我这名来自重型装备制造业的一线产业工人。”叶林伟来自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担任8万吨模锻压力机班组大班长,他难掩心中激动,“我一定会把这种关怀带回生产一线,今后加倍努力、再立新功!”
  大国工匠身居此次休假专家之列,让大家更加坚信,产学研一体推进的创新发展,将在不同领域争立潮头的实践与融合中淬炼成钢。
  思维在发散,目标在聚焦
  “可否讲讲人工智能在我们领域下一步应用的可能性?”“您的晶硅科研项目需要我们提供哪些技术支持?”群贤毕至、智者云集,话题自然地汇集于各自研究领域与国家需求的交汇点。
  “聚焦!再聚焦!必须在关键品种、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始终将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放在心上。
  “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要有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种质资源、科研平台,更要有突破性大品种,能应用、能普及。”在他眼中,建设国家实验室、培育国家需要的优良种质是“铺路”,而自己是一块“铺路的石头”。
  不是严谨的学术会议,却有智慧碰撞的收获。专家们看似轻松的交流、发散开来的话题,扩展着彼此的视野与思索。
  在另一边的讨论中,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认真倾听着有关“固体制冷”最新进展的分享。“许多人工智能和芯片领域的专家都提到了材料。我作为结构生物学出身的学者,在他们新颖的讲述中,得到很多启发!巧的是,我们医科院正在布局基于多学科交融的生物材料和分子仿生方向的研究。”颜宁说,在北戴河,她的大脑“既愉悦又兴奋”。休假时间虽然短暂,但她对具体工作的规划、对研究方向的设想,在这里又萌发了新的灵感,并且逐渐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要对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研,就要打破专业藩篱。“我们需要跳出熟悉的舒适区,接触新事物,让不同专业的思维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滋养自己,不负厚望。”颜宁的感受,也是休假专家们的共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人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描绘了蓝图,也鼓舞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深入思考助力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如何以创新之我,筑强国之基。
  “我们天津大学,创立于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当时的矿冶、机械工程等几个最初的专业,无一不是国家急需。”小组讨论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用“对标国家战略需求”的办校初衷作为开场白。休假这几天,沿着海滩散步时,元英进始终围绕这个主题,与专家们交流人才自主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
  他向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等企业人才代表发出诚挚邀请:“有机会,可否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们讲一次课,刮一场来自实践者的‘智力风暴’?”
  建功新时代,逐梦向未来
  登上“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城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精神振奋。
  15年前,他初次来北戴河休假时,已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学成归来,建立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领域实验室。历经攻关,今天的潘建伟带领科研队伍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创建一流研究机构,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科研成果跻身世界前列,实现了“第二个梦想”。
  面对浩瀚大海,潘建伟目光坚定:“为国家在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第三个梦想”,将个人追求融入了国家最新科技发展目标的愿景。
  “哲学社会科学同样要有所建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李林多年潜心研究,瞄准的是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法治,要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相匹配,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他望着远处的海平线,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要在法治思想、法治体系、法治改革等多个研究领域深耕,继续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光发热。
  古城墙下,海风轻拂,壮丽美景仿佛为勇攀高峰的奋斗故事铺上诗意的底色。
  “康复大学,康是健康之‘康’,复是复兴之‘复’!”康复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回忆建校历程时,感慨万千,“学校的筹建,离不开‘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对康复大学建设的谋划,也离不开广大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持续奋斗。”
  “在有关部门的推动支持下,康复大学于2024年6月正式建校。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践行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为生命健康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新的探索。”董尔丹坚信,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新型研究型大学前景无限。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休假时光里,专家人才把未来发展方向写进规划,把祝福和信心给予彼此。
  扛起矢志创新的担当,不负党和国家的关怀期望——这样的氛围,赋予北戴河的海阔天空一种独特的美,与爱国奋斗的精神光彩交相辉映。
  (光明日报北京8月8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9日 0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